汤杏林:从“两个凡是”的历史跨越看实事求是哲学思想的时代实践

发表日期:2013-06-20   作者:汤杏林   编辑:   出处:中青学习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 “两个凡是”:“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这“两个凡是”散发的民本气息,经典地呈现了把“人民”举过头顶的执政求实理念,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从一个新的角度强大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朝气蓬勃”。

“实事求是”最早由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传》中提出,原本属于一个考据学的实证命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变革,实事求是在19世纪发展成了一个哲学认识论命题。以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为起点,逐步实现了从中国传统哲学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的转变。在“实事求是”的践行中,中国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堆僵硬的教条,而是坚持在实践中验证认识,发展真理,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指导现实的工作,以灵动的生机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实事求是”也因此成为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认识论中,“人民”(包括“群众”)被作为基本的标志。毛泽东说:“在我党的—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无限循环过程,与《实践论》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及《矛盾论》所说的个别、一般、个别,构成了完全一致的同—过程的不同表述方式。

2003年,习近平在《福建博士风采》丛书(首卷本)中的“自述”一文中写道:“我 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练很大……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他说,自己上山下乡最大的收获点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正是遵循着“实事求是”,35年前,中国共产党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突破了违背历史规律的“两个凡是”,让国民从“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中醒悟,认识到1977年那个所谓“高举毛主席旗帜”的“两个凡是”,恰恰违背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质是通过僵化的老路将人们引向妨碍拨乱反正、阻扰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邪路。切中症结的突破,智慧地破解了老旧“两个凡是”的禁锢,让中华民族的振兴达到了新的高度,推动了建国后的一个重大跨越。

1977年9月,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界定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从哲理的角度对实事求是赋予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作风,二是把实事求是看作体现毛泽东哲学思想科学性的关键。1978年6月,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论述再度产生飞跃,较为集中地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基本点”、“灵魂”等一系列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论定,并在此后谈到实事求是这个命题,每每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征。

实事求是闪光在近现代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敢于和善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点、旧结论,摧毁老旧的藩篱,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活泼地获得对客观现实之间内在联系和本质联系的认识,凭借这种认识进一步改造客观现实,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理论、新的结论,并不断提炼出更深刻的认识。这一亮点,照耀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

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至高无上、顶天立地,人自身就是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存在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公仆意识,坚持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 “以人为界历史的主体,而且确认了人民群众是主宰世界历史的主人。

2012年,“人民”在十八大报告中成为一个最响亮的字眼,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的提炼和深化。十八大报告仅在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即最后部分中,提及“人民”就达20多次。为了落实“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胡锦涛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他说:“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进程中,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在“日有所长”中产生了渐变。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左”的思想桎梏,从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正确论断,到明确“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定立场,再到作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不断具体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越来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十年来先后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等治国理政的准则,无不体现出共产党人的民本情怀,更加明确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不断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彰显以人为本的最终价值。

中国共产党处处把“民生”放在首位,还先后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务必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落实一系列具体措施,一项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满了人性关怀的惠民举措,温暖了亿万民心,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同时,十八大报告还用面对忧患的无所畏惧,在挑战与问题面前提出积极而有效的解决之道,不绕焦点,不避难点,无论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贫富差距、社会公平,抑或执政党反腐倡廉、政治体制改革,等等人民关切的一切热点,均以公仆的姿态坦诚坦率地给以回应,着力寻求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并从中汲取正能量,指出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腐败“易发多发”等等问题,把党的躬耕努力与人民的关心关注紧紧地连在一起,不仅体现了共产党谦恭务实的执政态度,更表达了尊重群众就是尊重实践、尊重历史、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深层次地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认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实事求是认识论。

仔细品味前后相隔35年的“两个凡是”,让我们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动。“两个凡是”小名相同,展现了此“凡是”非彼“凡是”的历史大变革:彼“凡是”固守教条主义的公式,引毛主席话语的片断字句阉割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此“凡是”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实事求是地吸取多年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根据当代中国国情和党的历史任务,形成理论的新升华;彼“凡是”立足于形实背离的唯心论的反映论,此“凡是”则尊重客观实际、紧扣时代特点、适应时空条件,坚守辩证唯物论的历史实践;彼“凡是”以个人崇拜为意旨,此“凡是”则以群众大局为根本。概而言之,新的“两个凡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再次肯定了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我党长期以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路线,恪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将党放在革命目的角度的考量中,更体现了党对人民、对民族复兴所担负的责任,并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成果的闪光点之一。

从推出老旧的“两个凡是”到提出新的“两个凡是”是脱胎换骨的,而在摆脱羁绊到新“凡是”的提出中坚持实事求是哲学思想的实践则是一脉相承的。新“凡是”不仅彰显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实践,更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从深层次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治国理政大思路的一个标志性昭告。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从“两个凡是”的跨代实践中,我们得到了又一个清晰的印证。

(作者系青少年研究院教师,博士,原文载于2012年第15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报》)

位读者读过此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