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呈现促进教育公平的新局面,根本在于中央关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决策初见成效。
今后,不仅需要依法保障财政教育投入、逐年落实法定增长,更要推动教育系统“阳光财务”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涉及公共教育政策的内容,概要总结了上年工作,立足中长期改革发展全局,对做好本年度工作明确了重点要求。本文拟从两个角度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政策导向作一初步分析。
过去一年的教育工作,可归纳为“继续促进教育公平”一条主线,配合一套“政策组合拳”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环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4年政府工作时指出,“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这一简明扼要的阐述,是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建设领域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理念,反映了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必须“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的责任担当。
关于过去一年公共教育服务领域的新举措及其新成效,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结,可以归纳为“继续促进教育公平”一条主线,配合一套“政策组合拳”,分别是“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政策扩大到3年。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政策举措的实施,旨在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而且,为了保证教育公平政策措施的顺利推进,政府工作报告初步匡算,“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表明去年是这一指标自2012年首次超过4%以来的第三个年头,实际上,在我国进入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开始直接影响财政收支增幅的背景下,各级政府还能够安排公共教育投入比例不至于明显下降,不仅与中央本级财政教育支出刚性增强有关,更重要的是和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持续支持分不开的。
从深层次来看,之所以呈现促进教育公平的新局面,根本在于中央关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决策初见成效,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特别是在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方面已经迈开新的步伐。
关于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概要指出:“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为了破解困难、应对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承诺:“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等领域改革。发展需要改革添动力,群众期盼改革出实效,我们要努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对今年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四个方面总要求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5年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时,明确要求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提高供给效率,认为“这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扩需求、促发展”。这里所释放的政策导向信号,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同时也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之年,既要确保政府支持公共服务职责到位,又要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关于今年工作重点,政府工作报告在“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方面,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主题,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四个方面总体要求。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全局,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上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寄托着亿万学子及其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奠基工程,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的上述要求,正是教育系统和全社会都需要始终坚持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是突出“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继续落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其中,以加强省级统筹为重点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理顺中央与地方教育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由省级政府管理更方便有效的教育事项,将一律下放给省级政府管理,省级政府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地自主确定教育发展目标、规划和工作重点并组织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的高校综合改革,将扎实推进章程建设,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促使不同高校科学分类、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覆盖各级各类学历教育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级重大体制改革部署,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重点领域到区域试点全面推进。
三是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政府法定责任和相关政策延展。重点是“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这既是我国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新起点上实现更有质量的均衡发展的法定要求,也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基本举措,“要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四是更加注重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方向,“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与职业教育发展相互呼应,重点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重视学历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以及扶持困难地区和群体的教育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并再次提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反映了政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服务业的重要意图。关于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尤其是在当前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超过2.5万亿元的新格局下,社会各界对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方式和实效愈加关注,今后,不仅需要依法保障财政教育投入、逐年落实法定增长,更要推动教育系统“阳光财务”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
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期,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倍显任重道远。“一年之计在于春”,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提出了重点要求,我们一定要凝神聚力、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完成今年教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积小成为大成”,为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