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播正能量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发表日期:2014-01-07   作者:曹文泽   编辑:   出处:中国教育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高校是培养人才、研究学问、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的地方,应该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扩散正能量的主阵地,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创新正面宣传引导,尽可能消减负面情绪,传播正能量。针对高校宣传实际和师生主体特质,把握正、负能量的运行机理,迫切要求在宣传思想和传播正能量过程中处理好一些关系。

一是处理好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关系。高校要学会用整体的、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我们的政党、国家、社会、发展,高度肯定发展成绩,要有理智客观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也是正能量的能量之源,传播的动力之本。我们要大胆、正面、实事求是地给师生讲清楚、讲透彻,并通过高校的思想阵地、文化高地向社会辐射传播,形成客观的社会认知,传递社会昂扬向上的情绪,引导积极的价值认同。在坚持整体性看待社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回避问题,回避社会局部的差异性矛盾。要引导师生的探究认知,共同探讨国家社会整体性进步的内在机理和实践场域。

二是处理好创新性和包容性的关系。在师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尊重理论创新,引导思想创新,用创新激活能量,用创新扩散能量;同时要学会在工作中创新鲜活的宣传引导载体,创新时效性的思想内容,创新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也是弘扬正能量需要的创新范畴。另一方面,我们在积极创新的同时要学会包容,在创新中包容各家,在包容中实现更多更深的创新。

三是处理好人文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人文性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本基础,艺术性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文化基因。一方面,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学会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话语,学会面对面、心贴心的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包括为人师表的道德魅力、举止优雅的品格魅力、追求真善美的思想能力、兢兢业业的职业能力、勇于探索的专业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鼓励学生成为有尊严、有梦想、敢担当的人,向社会展示和传递正能量,抑制负能量。同时,要能以艺术化手段开展能量传递,发挥高校学术组织创新性、前沿性的思想文化资源优势,让师生走到社会前台,利用各种公共媒体和艺术载体,艺术化地讲好中国故事,美妙地发出中国声音,对社会上各种反向情绪、非理性的负能量敢于说“不”,敢于辩论剖析,善于合理引导,积极传播正能量,不断扩大正能量,持续凝聚和激荡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更多社会共识。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位读者读过此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