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迎建党90周年 >> 新闻动态
 
革命旧址寻精神 挑粮小道忆艰辛
发表日期:2011-07-11 作者:万伟伟 编辑: 出处: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讯(万伟伟)  7月10日上午,学校2011年井冈山干部培训班深入茨坪黄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楼和朱毛挑粮小道,在见证历史的革命旧址前,在重走红军路的亲身体验中,感受红军将士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革命气概,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理论勇气,体会红色根据地创建过程的艰辛、坚韧和坚强。

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黄洋界哨口,随着江西干部学院教师的现场讲解,培训班学员重温了1928年8月30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凭险拒敌,英勇奋战,用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垮敌军两个团的传奇故事,了解了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五大原因。83年后的今天,战火纷飞的硝烟早已散尽,“报道敌军宵遁”的隆隆炮声却犹在耳边,站立在巍巍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下,目睹当年出奇制胜杀敌的迫击炮,学员们仿佛回到了当年“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壮烈场景。

在茅坪毛泽东、朱德的旧居——八角楼里,学员们目睹了陪伴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光辉著作的竹筒铁盏青油灯,目睹了见证朱毛深厚友谊的刻有围棋棋盘的木方桌,了解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起源与内涵,感受到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品格与追求,不由地感叹道“小小油灯如同天上北斗星,在茫茫的黑夜中,指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重走朱毛挑粮小道是全体学员最难忘的亲身体验。朱毛挑粮小道是1928年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一头连着黄洋界,一头连着山下的源头村,全长3100多米,海拔1300多米。当年,42岁的朱德和35岁的毛泽东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毅然拿起扁担,带头顶风冒雪,挑粮上山,留下“朱德的扁担”的美谈。在朱毛的感召下,战士们争先恐后,肩挑背驮地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支撑了割据井冈山工农武装的革命斗争。

如今,这条小道仍未寂寞。培训班学员重走挑粮小道,在攀登中流淌汗水,在体验中收获成长。山下的起点处,全体学员排成两列纵队,随着一声令下,挑起箩筐,拄着手杖,奔向密林,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拾级而上,穿过一段泥泞不堪的山路,踏上了翠竹掩映、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挑粮小道。

2800米、2100米、1000米、800米、200米、100米……随着山势的变化,挑粮小道时而碎石密布,时而树枝挡道,时而陡峭险峻,时而湿滑难行。出发不久,学员们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衣衫全湿,肩上的箩筐似乎越来越沉,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尽管挥汗如雨,筋疲力尽,但身体条件允许的学员没有中途放弃,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用当年红军战士顽强的斗志、奉献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鞭策自己咬紧牙关一步步向终点攀登。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当最后一批学员胜利到达黄洋界哨口时,大家兴奋异常。重走挑粮小道的经历,让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信念就是根本,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能胜利;再一次体会到:记住挑粮小道的苦,才能珍惜今天生活的甜,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当天下午,江西干部学院(井冈山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汪光华副教授为全体学员作了题为《井冈山斗争与管理创新》的讲座。讲座从管理学视角,结合现代管理实践经验,对井冈山斗争史的现代价值和历史启示予以挖掘,令人耳目一新。汪光华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红军团队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谈起,组织四个组围绕“假如你是毛泽东,你该怎么办”展开角色扮演与互动讨论,并对各组代表的发言予以点评。随后,结合发言内容,他重点进行了红军团队打造执行力的路径分析,阐述了井冈山团队管理中的创新之道,对从事管理工作的中层干部们深有启发。(摄影/万伟伟) 

附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