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记者 郑泽豪
6月28日下午,社工学院08级社会学党支部“红色之旅•党的足迹”西柏坡实践团召开座谈会,团员们和社工学院党总支、校团委的老师一起分享了实践过程,并对“入党仪式”、“两个务必”、“团校旧址”和“团队建设”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西柏坡之行是该党支部实践“创先争优”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党支部纪念建党90周年活动之一,同时还是我校开展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首支队伍。活动得到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社工学院党总支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6月22日-24日,由支部成员13人组成的实践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开展了“情系团校旧址,重温党史光辉”主题社会实践。

在西柏坡,实践团重温红色足迹,参观了中共中央旧址、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我校教学实践基地西柏坡纪念馆、领袖风范雕塑园、中国妇女运动委员会旧址等;探寻革命历程,开展“重温党史光辉,牢记党员使命”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和“革命圣地入党转正,学习践行‘两个务必’”创先争优民主生活会,开展“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主题调研。
在两河村,实践团寻访中央团校旧址,开展“寻访平山旧址,传承团校精神”校情校史教育活动,聆听回顾旧址历史与现状,追寻中央团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锤炼中青精神。
回到学校,实践团成员分工协作,整理材料,分享心得,交流收获。同学们把这次实践活动总结为以下18个字:实践前,学党史;实践时,知党情;实践后,跟党走。
朝圣•转折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也将成为我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6月22日,实践团带着朝圣的心情前往西柏坡,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映入眼帘的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汪晓翔同学不禁感叹:“小小的西柏坡承载了党和新中国多么厚重的历史!”
西柏坡,一个人口仅两百多的普通山村,却曾是三大战役的指挥中枢、是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地、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两个务必”精神的诞生地,是新中国宏伟蓝图的规划地。
学生党员黄益彪表示,西柏坡之行,对于他而言,“是庄严和神圣的,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我终于在那里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心情无比激动,感觉身上的担子更沉了,但是动力也更足了,我将用我的言行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词。”

预备党员转正会
同样在西柏坡转正的学生党员江波、李如意都表示,在西柏坡转正具有特殊含义,自己更得时刻牢记西柏坡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觉追求。
08社会学党支部成立以来,一贯重视入党宣誓、转正这两个对于新党员政治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仪式。党支部副书记郑泽豪表示,“这是每一个党员的必修课,也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活动。仪式象征意义大,营造合适的环境,让党员铭记自己入党的光荣时刻,铭记党员责任与使命,时刻鞭笞自己。”
曾经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支部两次宣誓仪式的沈洁同学,憧憬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站在党旗下,将自己愿为人民奋斗一生的誓言大声地说出来。在西柏坡,她的愿望实现了。她激动地说:“在西柏坡,我宣誓了,郑重地向党组织宣誓!”“那一刻,因为激动,我都有些发抖。宣誓后,不自觉热泪盈眶。”
西柏坡,建党90年来临前夕,特别的地点,特别的时间,这一批在西柏坡转正或宣誓入党的同学必将永远铭记。
精神•践行
“‘两个务必’是振聋发聩的警钟,我们经受得住考验吗?”
1945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席主持会议并作了题为《一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报告,提出了“两个务必”。
在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旧址,一个声音反复响起——“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一声音,让每一个到过西柏坡的共产党员,都在心头卷起一个凝重的提问:“我们经受得住考验吗?”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的入党宣誓
在参观西柏坡纪念馆时,当年开会的场景给冯莹莹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场就在西柏坡村的山坡上,露天的会场上仅用一些布幔之类的东西搭成,与会的成员们自带小板凳或用石块把木板搭起来当成座位。她说:“不用任何动情的描述,这一场景足以震撼人心,这是我在西柏坡看到的‘艰苦奋斗’的最好注解,是‘两个务必’的最好注解。由此可见,今天的胜利得之不易,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始终意识到‘守业更比创业难’,必须从严要求,严肃党风党纪。”
关大明同学认为,实践团在西柏坡的三天应该说是践行了“艰苦奋斗”精神的:住宿和伙食标准基本上是最低的,五个人挤一个三人间,比预算节约了近500元。“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实践的效果。归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有理想和精神的支撑。对西柏坡精神的领悟和同学相互帮助的精神不仅没有让我们感到旅途劳顿,反而感到前所未有快乐和充实。”
黄俊禹同学认为,大学生党员要践行“两个务必”,必须踏踏实实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在个人生活方面,坚定走艰苦奋斗的道路;在学习方面,要谦虚好问,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沉下心来思考问题;在工作方面,尤其要克服假大空,拒绝浮躁,而是切切实实为同学服务。”
旧址•寻根
寻访团校旧址,传承团校精神
1948年9月1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校在平山县西柏坡镇两河村成立。作为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实践团渴望触摸历史,寻访团校旧址,聆听当地老党员讲述团校青春岁月,重温团校奋斗历程。
6月24日,由于天气原因和安全考虑,实践团派了5人小分队前往两河村寻访团校旧址。天空正下着小雨,5人向进村的第一户人家询问中央团校旧址,刚从外地打工返乡的杜兴大哥很爽快地说带领同学过去。一路上有水坑泥沙,坑坑洼洼,路并不好走。十多分钟后,大家来到团校旧址,七八位热心的村民围过来和同学们交谈,热情地介绍情况。随后,同学们分两路行动,一路循着村民的指引进去实地考察,一路和村民们做访谈。
旧址院门外两旁的石头上,雕刻着精美的莲花浮雕,门楼上方安着十块装饰着花纹的青瓦。从门缝里看去,院子里杂草丛生,房屋比较残破。南边库房是青砖结构,有立柱撑着,保存还算完好,里面还有两个陈旧的米缸;西边厨房的一角已经坍塌,灶台水缸还在;北边的堂屋已经破败。
通过实地寻访,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当年团校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情景,感受到了老一代团校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精神。
据村民介绍,每年偶有当年的老学员来寻访旧址,甚至有的还带着夫人、儿女来。村民还介绍了目前旧址的保护情况以及开发景区的设想与困境。
感情•凝聚
认认真真建支部,相亲相爱一家人
短短三天的实践活动,在社工学院副院长王渭巍看来,实践团成员是在“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座谈会上,他希望同学们加强学习,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从书本中寻找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答案。
活动前,支部成员就进行了明确分工,有负责总体协调的,有负责争取赞助的,有负责药品和路线的、有负责搜集整理材料的……每个人在活动中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享受他人服务的同时也承担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义务。
邱武斌同学认为,同过窗,下过乡,这些所谓人生最诚挚的感情,都强调一起参与的意义。他说,“去西柏坡学习是大家单纯地坐在某个教室里讨论到天昏地暗所无法相提并论的。短短一起生活的几天,是考验大家的感情和品性的时候。”
李如意同学在活动中负责联系食宿、交通,同学们都认为他很辛苦很负责。他在座谈会上说:“共同的经历给了认同感,我们彼此更加信任,更加默契。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成员之间同舟共济、互相帮助,我们度过了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