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迎建党90周年 >> 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
 
从家乡变化看“跟党走”
发表日期:2011-06-14 作者:严敏锋 编辑: 出处:新闻中心

/严敏锋

2009年,我高三,就读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一所有着一百多年校史的省重点高中。就在这年8月,经过了班级推举、学校审批、为期三天的党课培训、市委组织部的面谈与审查等一系列环节,我站在了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
   
那一系列的环节,尤其是那三天的培训,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一深刻印象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因为它严格的入党程序,多样的培训形式,充实的培训内容。而这些,据我所知,是江阴市培养每一位学生党员的一般体制。可以说,我真正意义上了解党,了解党的领导,以及形成“跟党走”的看法,正是从这一地方,这一入党环节开始的。
   
江阴,一个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的普通县级市,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创造着并不普通的成就。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或许是因为它连续8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一的记录,因为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养活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全国百分之一的GDP”的概述,因为它所辖的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因为大钢箱梁悬索桥类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江阴长江大桥,因为江阴三鲜(刀鱼、河豚、鲥鱼),因为它众多全部免费的大小公园,因为它高度发达的教育、文化、福利……
   
生于斯,长于斯,乡土之情难撇。作为一名“理性人”的经济学子,我明白,我对江阴的感情并不纯粹如此,更多的则是对江阴经济发展的认可,对江阴党建、行政、经济建设等一系列高效体制与富有预见性战略决策的推崇。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在看到这一纪念建党90周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的主题征文时,我决定以家乡江阴市为背景,根据我个人的有限经历与所知,浅谈我对“跟党走”的看法。
   
高一上学期,学校第一次举办党课培训,原则上是班长和团支书参加,但当时身为普通学生的我主动旁听了。绝不敢说当时已对共产党有了如何的信仰和追求,说实话,当时只是出于一种虚荣,以及追求优秀光环的心理。至于党的历史,党的性质,党的现状,有了解,但绝非自己经切身经历和感受后自己形成的认识体系,而是课本或社会所宣传的一致舆论。如今看来,当时在思想上还只是盲目的崇拜和神圣化阶段,源于对身为共产党员的父亲的崇拜,也源于大众化的思想。而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既应对自己的信仰持有坚定信念,更应认清真实面貌,看到成就的同时并不忽视问题的存在,并进行辩证思考。
   
不知其他地方或其他高中对培养学生党员的方法和程序如何,但我要很大地感谢母校南菁中学。尽管学业繁忙,但每学期党课的开设却绝不落下。一般由校党委副书记主讲,但也会邀请其他老党员来进行演说。授课内容也绝不流于形式,往往是时事政治结合中学生真实生活,或者列举校史上的优秀党员,讲述党史。一次课下来,受益匪浅。而课后的思想总结,总能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想。
   
高三下学期,经班级推选,很有幸作为班级的入党积极分子,并于高考后参加了江阴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为期三天的党课培训。课程先从党章开始,比较详细地解释了每一条款,甚至介绍它的背景由来。其后,既讲解党中央文件精神,也援引时事政治,或者观看先进党员模范的纪录片,或者小组讨论,也有党史介绍,还有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谈论党的领导下经济建设的成就。最后,则有笔试,学员演讲等考查方式。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总体而言,我觉得这三天的课程特别真实可感,也特别贴近学员。它绝不是口号形式或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方向性的引导,以模范或真实事例上树立标准,使学员们真正从心底认可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认可共产主义的这一崇高信念。更难能可贵的是,授课的几位老师很是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介绍党的成就同时,也并不避讳党的发展史上如文革等一些客观失误。
   
还记得当时所看的一段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位共产党员的模范——原吉林省水利厅厅长汪洋湖同志。当时特别为他大公无私的精神所感动:汪洋湖从政42年,工作调动16次,其中与家人两地生活30年。3个女儿出生时,他都因工作忙未能陪在身边。他的父亲晚年病重弥留之际,他正在乡下检查工作,老人是呼唤着洋湖的名字离开人世的。他的母亲病危,当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找到他蹲点的大队,用村里的大喇叭喊他时,他正挽着裤腿在稻田里和农民一起插秧。他连夜赶到母亲身边,老人已经走了。他悲痛万分,失声恸哭。对于他的三个女儿,除了深沉的父爱外,他并没有给予任何工作、职务上的照顾和袒护。
   
正是在家乡的这段入党经历,使我一直坚定着“跟党走”的信念。刚进入大学,作为班里仅有的两名学生党员之一,我并没有太多自豪感,更多的是责任,甚至是压力。从学生角度来讲,一方面,学生党员是舆论所公认的班级榜样,无论思想、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需尽量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因此,没有退缩,只有前进。另一方面,作为思想体系与人生观都已初步成熟的大学生,对社会现状、党的面貌也更为了解——而且往往是对负面情况了解居多,加上长期滋长的叛逆心理,对党消极和冷淡的态度十分普遍。一些社会问题,往往趁机会引发对共产党的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入党动机的复杂化。上学期在班里的推优入党期间,曾有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问我,入党会影响出国吗?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几乎每一时期都会有反对者质疑:在中国能真正实现党的最高目标—--共产主义么?尤其随着建国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这种质疑也越发强烈。反映到现实社会中,则是对社会种种问题的抨击,如贪污腐化、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由此引发对党信任的缺乏,对党的领导的抱怨甚至抗拒。
   
共产主义是一种信仰。不可否认,这种信仰还只是一种理想,它的实现时间,数十年,数百年,无从知晓。它的实现,不仅需要极丰富的物质财富,也需要所有公众们充分高度的素养觉悟。但这种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因为它给予了每一位共产主义信仰者为之奋斗的不懈动力,更给予了为之奋斗的方向和道路。我并没有读过马列等先驱们对共产主义的深入描写,但对这一理想蓝图充满憧憬。这是物质的理想社会,更是人性的理想社会。正是入党前的教育与思考所给予我的这种信仰,让我坚信我加入的是一个先进的政党,让我坚信我们党走的是一条正确道路,让我坚定地“跟党走”。当然,这也决定了自己的客观独立性,不崇拜,不盲从,坚信真理,实事求是。对于我们党领导下现存的社会问题或弊端,首先是树立对我们党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信任,其次是正视问题,客观分析,积极建言献策。
   
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跟党走”,不仅有着思想上的必然,它更有着客观实践性,是被广泛证明了的正确选择。江阴市的华西村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富裕的农村,我觉得就是一个“跟党走”的很好实例。
   
四十多年之前,江阴市的华西村寂寂无名,跟江南大多数村庄一样,河浜纵横,土地高低不平。不仅粮食生产没有保障,一遇自然灾害不是背井离乡就是家破人亡。1961,经历了饥饿的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华西村支部书记吴仁宝带领华西的社员们开始改土造田他结合华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以十五年为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华西的长远规划。吴仁宝的“十五规划”重点是兴修灌溉渠道,建设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将全大队分散的十二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华西村。1972,提出“十五规划”之后的八年,华西大队的粮食达到亩产2100,终于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吴仁宝和华西大队都成为当时苏州地区和江苏省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购买机械设备,修建和完善水利、水电设施,这些资金却没有着落。另一方面,1961年到1968,全村劳动力增加142,而土地仅仅增加了6亩。这时候,吴仁宝敏锐地发觉人均土地面积在大幅下降,如果这样下去,华西大队势必成为又一个“高产穷队”。
   
为了避免华西成为“高产穷队”,吴仁宝准备建一个小五金厂,由于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小五金厂的地址选在杂草丛生、树木茂密的水塘边上。一个地下作坊似的小五金厂就这样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十年的时间里,它实现了近300万元的产值,利润率高达30%40%。小五金厂让吴仁宝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坚定了他“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为以后华西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华西村用投资建厂等方式对许多周边村进行“帮扶、帮带”,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与邻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这种输血式的帮助往往是徒劳无功。总结多年的得失,吴仁宝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叫做“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华西村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急剧扩大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令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甚至贫富差别这些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在这里居然被消弭于无形之中。华西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仅在中国农村来说算得上是首屈一指,即使许多城市也难望其项背。如今,华西村成为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6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2010年超5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600万元—2000万元。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每次回家,总要经过华西村;每次回校,我也总爱介绍我们江阴市的经济发展。我觉得江阴市的发展正是“跟党走”的一个典型。而正是全国各地无数党组织、党领导做出的富有创新性、实践性、战略性的决策,使得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短短数十年中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任重道远。值此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时代呼唤所有的党员、党组织继续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呼唤广大民众“跟党走”,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附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