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迎建党90周年 >> 身边的党员
 
让爱与责任同行
发表日期:2010-12-22 作者:李毓东 编辑: 出处:新闻中心
  

/记者 李毓东

 

她有一副温柔的嗓音,学生说,与她聊天感觉“很舒服”。

她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学生说,与她相处感觉“很踏实”。

她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脸上总是挂着甜美的笑容。

她是一位无私的园丁,从不把负面情绪带到课堂。

她是社工理念的践行者,助人自助,她让学生懂得分享与奉献。

她是我校2010年度优秀教师,社工学院副教授李燕平。

 

她的课有一种吸引人的“魔力”

 

“李老师的课很少有同学缺席,即使有习惯逃课的同学也愿意前去。”无论是08级还是09级的同学,都向记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李燕平的课有一种吸引人的“魔力”。

李燕平任教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工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但学生们却从不感觉枯燥,他们感觉上课是“有意思的”、“轻松的”。

在讲述婴儿期理论知识时,李燕平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受精到胚胎发育再到婴儿出生的视频。短短50分钟的视频,却浓缩了一个生命奇迹在母体九个多月的变化历程。借助高科技的仪器和摄像设备,生命的成长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有趣,科学,人道的关怀”,09社二的余一概括了李老师采用教学视频的特点,“视频很温馨,没有那种传统的令人恐惧恶心的感觉,很感动又很科学,我们轻松而完整地了解了一个孩子从最开始到出生的全部特征。”

虽然时隔一年,08社一的鲁旸对视频仍然印象深刻,“片子给人一种亲切感,我们班同学都认真地观看,大家很受感动,播放效果特别好。”

讲述理论,不免会涉及许多实验。李燕平常常把自己的女儿和其他老师的孩子当“样本”,利用实验室的素材,仿照经典案例制作实验,并用相机录制下来。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观看录像,亲耳听到了真实生活中的儿童在特定的实验情境中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在愉快的笑声中便牢牢记住了实验及其结论。

其实,这种趣味的方式还有其深长的意味。“如果你有一颗敏锐的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喜欢思考的脑袋,你也可以像这些理论家一样成功。”李燕平希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培养兴趣。

为了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李燕平还会列举大量新鲜有趣的实例,“在理论知识这些‘本’不动的情况下,可以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于是,在平时观看电视剧、电影或其他电视节目时,李燕平总是习惯性地寻找能够与课堂理论紧密相扣的实例,让时代发展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讲一个理论,李老师会举很多例子,也让学生举例子,让我们懂得了原来许多生活的行为都可以用理论来解释。”09社一的侯亚昆觉得,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才让李老师的课充满乐趣。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这是罗大佑在描述《你的样子》。

“蝴蝶擦几次眼睛,才学会飞行;夜空洒满了星星,但几颗会落地;我飞行,当你坠落之际;很靠近,还听见呼吸;对不起,我却没捉紧你。”这是王力宏诉说着《你不知道的事》。

三小节课,两段课间休息,八十年代的经典老歌与当下流行音乐发生碰撞,这是李燕平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的新的教学尝试。她希望学生通过对歌曲直接的接触,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对人的影响和熏陶。

在欣赏歌曲时,常常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一些同学推荐的歌曲,其他同学从未聆听过;而老师推荐的歌曲,她们那一代人都耳熟能详。“这就传递出一个信息,现代的文化多元性。我们那一代人的文化比较单一,在一元社会中,人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辨别是非对错,但也意味着少了很多选择。相反,你们处在一个多元的社会,有更多的包容,有更多的机会,但也容易无所适从,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心理困扰的产生。”通过这样的课堂交流,不仅同学们体会到了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自身,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

 

她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李燕平认为,大学对一个学生来说,既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建立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习得阶段,“一个人做学问做不好不要紧,但做人一定要做好。”

作为09社一的班主任,她是47位学生的“母亲”。面对“稚嫩”的新生,她充满疼惜,“好像扶了18年的孩子,你一撒手就全让他自己走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风险的。虽然风险也是一种锻炼,但是我们与每一位家长的心态一样,不希望孩子吃太多亏,然后才从风险中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她希望在育人方面能给学生多一些引导。

“天使之所以会飞,是因为她们把自己看得很轻。”李燕平一直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价值理念。09社一的学生分别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差异比较大,宿舍同学相处时容易出现小摩擦。李燕平帮助同学们加强相互的理解,让他们认识到,由于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不同,彼此之间看不习惯是难免的,但当你看到他人局限时,也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学会彼此包容,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别人的优点上,这样的宿舍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四年大学生活才会开心愉快。“一个人在社会上,考虑自己少一点,考虑他人多一点,终究会得到回报的。”

学生读大一时,李燕平就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成长的重要性,并将“成长中的选择”这一问题“抛”给他们思考。她告诉学生:“一进大学,中学时代的一切辉煌都归于零。大学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完全靠自己走出来。”她要求同学们能够独立思考,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兴趣,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确定好自己人生发展的目标。

学生升大二,李燕平就进入“收”的阶段,她开始单独与每一位同学交流,谈心,了解他们一年成长的结果。令她欣慰的是,每一位学生都认真思考过成长问题,一些同学对自己的未来还有了明确的规划和目标。面对仍然找不出答案的学生,李燕平便会帮助他们,和他们一起梳理成长,找到当下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为了带好这个班,李燕平还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为加强团队建设,李燕平带领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素质拓展活动。

当天上午的活动在食堂的素质拓展中心举行,李燕平和辅导员漆光鸿安排了“找朋友”、“跳房子”等社工游戏,以增进感情,增强群体凝聚力。

当天下午,学校的素质拓展基地,高达四米的逃生墙考验着09社一全班同学的团结协作能力。该项目要求全体参训者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一个不落地翻越逃生墙。第一位同学通过叠罗汉的方式成功翻越,接下来的同学都在其他同学“上拽下送”的帮助下一一“逃生”。当最后一名男生成功站在逃生墙顶上时,同学们有的挥舞着手臂,有的鼓掌欢呼,许多女生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随后的总结会上,李燕平与同学们分享了这一天的得失:“一个团队如果齐心合力的话,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李燕平认为,读书是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她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希望未来的社会工作者们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来临之前,班里同学们收到了李燕平亲自制作的寒假书单,包括心理类、社会学类、经济学类、心灵鸡汤类等17本书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尽单亲责任,如何刻苦耐劳,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股票经纪人的故事。李燕平希望学生能透过电影,更好地了解贫困群体,了解社会服务,从中思考一名社工应该如何为该群体提供帮助。同时,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 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 It's an ‘I’.(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李燕平也希望学生明白,“生活有时候存在着一份不容易,如果你选择放弃,就什么都没有,但如果你能用自己的方式坚持下去,你依然可以等到幸福来敲门的时候。”

在大一下学期举行的数次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的发言基本实现了李燕平的初衷,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也对社会、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没有她的帮助,我的心理恢复不会这么快”

 

“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在学生眼中,这些美好的词汇似乎都能与李燕平连在一起。

与学生交谈,李燕平总在寻找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08社一鲁旸说,与学生交流时,学生坐着,李燕平也会坐着、甚至蹲着;09社一刘小兰说,学生站在讲台前面说话,李燕平总会绕过讲台,站到他(她)的身边,仔细倾听他们说话。

每一堂课结束后,李燕平几乎都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的,因为大家都愿意向她请教问题。鲁旸觉得,与老师交流是没有负担、没有心理压力的,就算学生问了一些看起来“很傻很呆”的问题,李老师也会很认真地解答。

除了课堂,李燕平对学生课后的“打扰”也从不厌烦。鲁旸上大一时,曾在期末复习阶段向李燕平发短信,询问某一个知识点的考核问题,“老师短信回复了我,她不光告诉我这个点需不需要记忆,还把知识点解释了一遍,发一条回一条,每条必回,而且回的字数比我发的还多。”鲁旸在期末这门课获得了好成绩,她觉得这与老师的帮助密不可分。

今年11月中旬,发生在我校的一件突发事件给许多人的心灵蒙上阴影。当天下午,李燕平便走访了09社一的所有女生宿舍,了解她们的心理状况;当天晚上,她又紧急召开班会,向学生通报情况,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四天后,对学生不放心的她再一次走访了女生寝室,对每一位同学的心理状况作进一步的跟进,“每一个寝室必到,一呆就是二三十分钟”,李燕平宁愿牺牲休息时间,也要确保学生安然无恙。

这起事件也给余同学留下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阴影,为了帮助她走出来,从当天起,李燕平有空便陪伴在她的身旁。没有喋喋不休的安慰,李燕平很多时候只是用眼睛注视,用耳朵倾听,“李老师没有说太多,但她的眼睛告诉了我很多,有理解,有支持,有说‘不要怕,我会陪着你’……她给我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让我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有人能理解我”,她觉得李老师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如果没有她的帮助,我的心理恢复绝对不会这么快。”

附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