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喜迎建党90周年 >> 我的入党故事
 
入党誓词激昂无悔人生
发表日期:2011-05-04 作者:陈彦全 编辑: 出处:新闻中心

采写/记者 陈彦全

王之伦:我校离休干部,曾任中央团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组宣部部长,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解放前夕的河西走廊上笼罩着白色恐怖的阴云,赤色火种却在暗暗闪烁。“服从党的决议,保守党的秘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194975日,在甘肃永昌县水源乡郑家堡村村口的一棵大树底下,还差两个多月才满二十周岁的王之伦庄严宣誓。从那一刻开始,他加入了甘肃武威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践行着入党时的三句誓言。

1936年西路军撤离永昌一线之后,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的部队进驻永昌县城,逐门挨户搜捕红军遗留人员、苏维埃政府成员和曾为红军办过事儿的群众,永昌城从此笼罩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之中。河西走廊上满是高压下的惨白,一丝赤色就足以荡气回肠。马家部队的扫荡在武威农村地区影响很大,党的形象遭到反动派的无耻诋毁,直到解放初期,党员的身份仍然非常危险,因而河西走廊农村地区鲜有党员。

“自己是有追求的就什么都不怕了,当时想到的不是敢不敢,而是这么好的组织能不能要我,心情是极迫切的。”今年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王之伦回忆起当时入党的心情,一如当初,激动不已。

勇者无惧坚定信仰

王之伦是在马家部队残酷统治下的武威地区永昌县长大的,在目睹当局的残暴统治和腐败阴暗后,他对国民党极度失望,“它是没有希望的,中华民族如果跟着它就绝对地完了!”一提起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十分激动。

成长在这样一个动荡而黑暗的社会,当他初中毕业面临升学时,他选择了读师专而不是上高中,“想着当老师最好,教师这个职业比较清正,也比较受人尊敬。”

初中二年级时,王之伦参加了一场反对贪官的学生运动,学生们计划在贪官要回省城的必经之道上将其拉下马,行动很快被当局镇压,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反对贪官的正义行为竟然会遭到镇压,这对我的刺激是很大的。”少年时代埋下的这颗对反动统治不满的种子,使他逐渐树立起“只有共产党才能振兴中华民族”的信念,让他对党的信仰更加坚定。

神秘的单线联系  保密的党员身份

19496月,中共皋(兰)榆(中)工委决定利用兰州高等院校学生提前放暑假的有利时机,派共产党员回原籍开展党的地下活动。甘肃兰州工委接到任务后,迅速组织指派兰州师大学生回到家乡进行地下工作,发展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 

由于国民党当局严格的信息管制,进步刊物很难进入农村。回到家乡的大学生们冒险带去的鲁迅小说和进步杂志显得尤为珍贵,当地的农村青年们如获至宝。年轻人以叙旧之名聚集起来,激昂地讨论着“谁不抗日谁抗日”、“国民党靠的是美国,共产党靠的是人民”,这些争论与思考的火花让王之伦心中热血沸腾。

大学生们与当地青年或是同乡或是校友,彼此非常信任,他们向农村青年介绍了解放区朝气蓬勃的情况,王之伦一对比就痛感国统区黑暗,心中的天平早已倾向党组织。

为了安全考虑,党员身份必须严格保密,党组织对青年的培养也是秘密的,只有培养人清楚培养意图,被培养人并不清楚。王之伦笑道:“当时联系人嘱咐我不要问,不能问,只知道党支部书记是谁,其他人是不是党员一点都不知道。但是对组织有坚定的信任,所以心中依旧很踏实。”

“党员一定要时刻考虑大局,当党的事业有危险时,一定要以大局为重。”王之伦回忆道,解放前夕,武威地区进步青年纷纷打算揭竿而起闹革命,但党组织出于整体布局考虑指示不能提前暴露。于是,大家强压心中的激情,严格保密身份,积极开展地下工作,组织青年群众,归拢当地武装,维护地方治安,为保护永宁堡田粮仓等方面积极工作,完成了“保卫粮仓,迎接解放”的任务,为党顺利解放武威地区做出了努力。

特殊年代隐秘的荣光

1949916,武威县城解放,18日永昌县城解放,青年人奔走相告。解放的消息很快传开,王之伦十分兴奋,和三五好友急行八十里路赶到武威县城,第二天就参加了刚刚开办的干部培训班。

解放伊始,组织建设还不完善,通讯条件也十分落后,在返乡大学生回校后,王之伦就和单线联系人张万寿失去联系,由于单线联系的严格保密,与联系人失去联系也就等于与组织的联系中断了。

与组织失去联系让王之伦十分心焦,回归组织心切的他在斟酌再三后,向培训班班主任写信说明了自己的特殊情况。在班主任的帮助下,他得以顺利回归组织。

如果说,王之伦对党的感情一开始只是情感上的信任,那么经过一系列理论学习则是上升为坚定的信念,在实践工作中更是将信念上升为信仰,“那三句话是党对我的要求也是我对党的誓言。指导一生的三句话,我也确实是这么走的。” 回首入党历程,王之伦一脸坚毅。

附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