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创先争优>> 学先进 作表率>> 集体

公管系教工党支部:在良好的文化生态中建立优秀党支部

发表日期:2010年10月28日  作者: 编辑:  出处:

  

采写/记者 季安琪

我校公管系教工党支部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系党总支的直接指导下,按照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打造学习型党支部为抓手,使学习、共享、成长、幸福和卓越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公管系的文化生态。这个集体曾被评为全校“师德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团中央直属机关和学校的优秀党支部。

在学习中共享成果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从游论”,即大学里的师生关系正如“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一样,讲究教师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师生在资源共享中共同受益,从而建立一种有益的文化生态。而读书、学习、思考,则是这个文化生态中的关键词。公管系教工党支部以学习作为建立优秀党支部的前提,将读书进行到底。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公管系教师力求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他们的学习理念是:不仅要学习和分享知识本身,还要在读书共享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中实现教学相长。自2002年以来,以读书会为载体,以师生共读为方式,已经成功举办了40多期读书会,硕果累累。

系主任李秀峰用一句话解释了读书的意义:“学术是不可跨越发展的,需要慢慢积累,才能出精品,出真东西。”针对现在社会浮躁的风气,公管系鼓励教师踏踏实实地梳理相关文献,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学习。

在营造爱读书、会读书氛围的同时,更要建立学术化的机制,把问题当课题,把工作当学问。以读书会为例,这项工作公管系有专门老师负责研究、举办,力求从书目的推荐到活动的安排都能更加科学,最大程度地使师生共同受益。书是读不完的,要读经典,读哪些经典?什么书深入浅出,最适合学生?什么书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系问题,公管系都把它当成课题来严谨思考、反复论证。

教师的本职就是教书育人,党支部以一切有利于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把育人作为核心,许多党员教师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费心尽力。

近两年,公管系13名教师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并开设了《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等10多门新的专业课;教师们把课堂作为最重要的阵地,把读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作业反馈和指导工作;常年坚持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

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工作深入,做好班委和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工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大一学生的成长辅导工作;“学生职业导师辅导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4期;在学生工作、教辅工作岗位的党员同志为学生提供细致的日常服务工作……

在共享中不断成长

“为什么要共享?因为任何工作都要追求科学化,而实现科学化的前提是会学习,基础就是会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在共享中不断成长。”公管系党总支书记黄建云说。如今,社会分工发达,学术也是如此,隔行如隔山。同一个系老师之间的共享与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的跨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有共享才有共识,分享与交流可以加深不同教师对对高校建设的共同理解,从而达到系内共识,增强团队意识。

公管系把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应用到他们的基层学术组织中。科学就是严谨论证,力求使各项工作符合规律。民主就是学习和分享,共同参与,实现办系共治。公管系建系8年来,一直在以科学民主为指导的成长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共同参与、共同管理成为公管系的办系理念。每年系里都要把系内建设发展的各方面问题设置成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由有相关专长的老师负责专门研究,每一年新开设的课题都有十几个之多。在公管系的每一次例会上,除了系领导向大家传达学校的有关会议精神及工作布置外,大家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系发展建设的各项课题的研讨论证上,由承担相关研究课题的人将自己结合工作研究得出的成果拿出来分享,然后经全系教师一起点评、讨论,讨论结果一旦达成共识,系里则形成相关措施和机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应用落实。

 

部分教师集体活动后合影

除了正式的组织沟通和交流,全体教工党员还有经常性的非正式沟通。一些党员经常互相推荐好的书籍,大家阅读并交流体会;大家交流的话题不仅仅是教学科研方面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及心灵、精神、心理等人生修炼方面的;当系里老师突然患病或家庭生活困难时,大家纷纷前去探望,给予关心慰问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爱的表达中释放善意,让受爱者感受集体的温暖。

党的工作如何和教育教学相结合,这是党支部一直探讨的问题。黄建云表示,他决不主张党政分家,也不主张一定要做出什么与众不同的事迹来突显党支部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党政达成共识,密切配合,使党的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老师表示:“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党的工作还是有其不同的特点的。作为教学部门,党的工作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组织成长这些核心工作来展开。这样才能聚焦,不会散光。”他认为这种有机结合,就体现在党组织和系领导密切配合,把党的工作有机地揉到教学科研中,实现“搞好教学科研、培养好人才、最大限度激发组织活力”的目标。

在成长中感受幸福

中青新闻网曾以《打造一个幸福向上集体》为题报道过这个团队,对于团队成员来说,幸福的概念不是成功,而是成长。成功既没有固定的标准,也不可被他人复制。而成长则作为一种价值观,可以深植每一个人的心中。成长是自己和自己比较,“只要我的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明天比今天更美好,这就是成长。”正是秉承这样的价值理念,公管系不过于用统一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而是尊重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背景、环境和特质,只要有进步,就是优秀的,这种以成长为价值的心态,开拓了公管人的幸福之路。

公管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徐莉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焕发活力,最重要的是目标和心态。”幸福和快乐是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公管系教工党支部把这个最高目标转化成组织理念,把寻求快乐作为组织好工作的要素之一。

在追求集体幸福的道路上,也存在着一些困难。首先,高校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老师的科研方向不同,有些像“个体户”,彼此之间不像其他单位那样交流频繁。其次,公管系作为一个年轻的系,老师的平均年龄也在40岁左右,正当壮年,事业上正处于向上爬坡阶段,生活上家庭负担也很重,生活压力大,因此,更有必要建立一个温馨的文化氛围,让大家从中找到亲切感和归属感,从而使集体更有创造力。为此,党支部和系领导也一直在积极寻找幸福的载体——读书、美食、郊游、运动、练歌,尽可能满足教职员工的兴趣,从而使整个集体都感受到快乐,增强凝聚力,使老师在成长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不断成长。

纷繁的人际关系被人们视为现代社会葆有幸福感的最大障碍。而公管系着力营造的就是一种宽松、简单、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公管系要求“学术精深化,人际关系简单化”。在有利益冲突的时候,“领导层退一步,教师退半步”,实现工作氛围的和谐和温暖。

在幸福中追求卓越

面对荣誉,公管系教工党支部没有骄傲,因为追求卓越的路途是没有尽头的。追求卓越,并不是要争第一,而是不断超越自己,用尽全力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懈努力。“try one’s best”是每一个公管人的心声。

全体党员努力加强个人的修养,不仅仅关注个人业务上的成长,也关注自己身心的成长;作为党员个体不仅仅关注自己成为身心灵全面均衡发展的人,同时也关心他人的福祉;作为一个基层党支部不仅仅关注支部组织目标和任务的达成,也关注党员的满意度、快乐和成长,同时也关注一个基层党支部在全校党的工作中的责任和使命。

“学习、共享、成长、幸福、卓越”的理念已经成为党支部的工作途径和目标,不断发挥着它的作用。

虽然年轻的公管系党支部还要接受很多挑战,但我们相信,在爱学习、会共享、共成长、求幸福、追卓越的理念和追求下,所有党员会在未来的路途上谱写出新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