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创先争优>> 学先进 作表率>> 集体

计算机教学中心教学团队:年轻团队奔跑在不断突破的道路上

发表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作者: 编辑:  出处:

   采写/记者王蓓



在60多年的校史上,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12岁的它或许还有待成长;在它12年的团队史中,一个个荣誉又使得它显得格外厚重。它就是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中心教学团队。

全国三八巾帼集体奖、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奖项是这个团队的骄傲,也写着这个团队的付出与奋斗,但团队成员却认为“学生的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回报,我们也将从他们的收获和创新中获得最大的欣慰。”

善于“自找麻烦”,甘为专业服务

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中心成立之初,只有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我当时看到学生拿软盘交作业,常常面临保存、读取数据的难题以及对基本操作和技术的生疏。”中心主任马竹青说,“我就下决心一定要下大力气改善学校计算机的教学水平。”

在完成了最初的软硬件设施改善后,“改善教学水平”必须找到新的抓手。中心瞄准了“增加课程”这一手段,但是课程的增加就意味着教师投入的增加,意味着大家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别人看来是“自找麻烦”。但中心老师的目标只有一个:提高我校学生的IT技能。

在学校的支持下,中心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选修课程规划设置,从只有两门计算机相关课程,发展到今天设有两门必修课、近二十门选修课,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需要的所有IT应用知识。如今,《Photoshop图像处理》《EXCEL高级应用》《计算机文化》《C程序设计》等课程成为了校热门课程,不少选修不上的学生只能采取旁听的方式上课。

“自找麻烦”的事还有。面对研究生计算机教学一直存在空白的情况,他们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开设了三个学期的相关课程,供层次不等的、来自不同学校的研究生选择。

2009年暑期,中心了解到参加国庆庆典群众游行训练的学生在训练之余时间较为充裕,又给自己找上了“麻烦”——开设《Photoshop图像处理》等较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供同学们业余学习。老师们牺牲了暑期休息时间,同学们不再无聊得在宿舍睡觉。

中心的老师一直有这样一个理念“IT只是工具,是为专业服务的”,因此,他们甘为专业学习的辅助。他们主动联系了经济系、新闻系,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开设了《电子商务技术应用》《数字媒体基础》《书报排版》《MATLAB程序设计》等课程,并建议学生的课后综合作业选题要与专业相结合。

找准结合点,突出素质培养

在每年大一新生上的第一堂计算机课上,老师们会给大家讲一些和计算机无关的东西:推荐一些大学必读的书目,给同学们讲讲大学的意义……在中心的老师看来,在教好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思想品德以及未来规划的教育同样重要,“教学科研与素质培养实践应该相结合。”马竹青说。

“素质培养”是这一教学团队的教育目标,如何让文科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老师们探索的课题。在实践中,他们摸索出了“IT工作室”。

工作室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电脑维修、广告设计、数据处理、开源软件等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普及和服务工作。现在,工作室的同学们参与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医务室等部门的数据管理应用系统、法律系的互动网站、食堂桌面广告等都出自工作室成员之手。工作室成为同学们课外实践和创新的平台,并使越来越多的同学“爱上IT”。

此外,老师们还群策群力,将枯燥抽象的计算机知识物化和形象化。不少初进IT工作室的同学都会被墙上的硬件展柜所吸引,硬盘、风扇……平时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图片活生生摆在了面前,同学们觉得“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硬件知识不再抽象难懂了,以后自己拆开机箱也不会无所适从了。”

个人参与促团队发展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间相互学习和分享,不断学习和深造,是计算机教学中心将这“一桶水”注满的方式。

马竹青认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需要终生学习。中心也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和资金资源,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出国访问名校进行学术交流,探索新的科研视角,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具有更高等级、影响更深远的科研项目,并转化为教学实力。

“想想那段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转折。”2008年,中心教师宿培成去了美国丹佛大学进行四个月的深造学习,之前他参加了Oracle 1Oi培训和微软MMI讲师培训。而他的同事们有的参加了思科CCNP培训、C程序设计骨干教师培训,有的获取了Adobe中国认证教师ACCI Photoshop和Illustrator资格证书。

在计算机教学中心,大家常说“团队的发展与个人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中心一直坚持民主管理,鼓励所有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部门建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得到了加强。每两周一次的教师座谈会或技术交流沙龙上,老师们谈教学成果,说技术发展,晒生活趣事,凡有老师考上硕士博士或者有乔迁之喜、过生日,中心都会庆贺一番或者过个集体生日,真正做到“从心理上关心教师,从政策上争取应得权利,从技术业务方面开展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个人的能量也会被调动起来向“优秀”的轨道奔跑。在一个人人爱岗敬业的氛围中,个人也就有了无私奉献的内驱力。大量备课、单独讲解、业余指导……这些对于老师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而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因为大家都这样。有几位老师开玩笑说他们是“7×24在线”,沟通方式包括办公电话、手机、QQ、飞信、邮箱,学生随时发问,也能得到及时的解答。很多学生都把计算机中心的老师当做“课后参考书”或者“贴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