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创先争优>> 学先进 作表率>> 个人

王华:以教为乐,谨慎履职,即为师德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09日  作者: 编辑:  出处:

  
 
 

/记者  季安琪

 

 

王华,200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5年起在我校中文系任教,2008年至今为中文系副主任。讲授的主要课程有:《西方文明史》、《世界古代文明史》和《国际关系史专题》等。我校第五届、第六届“我爱我师”活动评选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获我校2008-2009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获我校2009-2010年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教学与科研:两者的结合和互动

 

王华认为,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做好教学与科研,就是师德的直接体现。学术研究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学能够不断改进甚至实现突破的保证。

王华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国际关系史、世界近现代史以及美国史。到我校后,出版了学术专著《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发表了5篇核心期刊文章,承担并按期完成了两个校级科研项目,此外通过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拓展和深化学术研究。

王华在做国际关系研究时,主要偏重大国之间殖民外交研究,他的博士论文《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殖民文化的一些非常值得研究的线索,于是开始做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是关于近代时期大国扩张过程中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国家之间文明的接触与互动,以及被殖民地区社会在外来文明的入侵之下所发生的剧变。自2007年以来,王华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后博士后流动站,开始着重研究夏威夷在近代西方殖民入侵条件下的社会转型。

从原来的传统史学研究向文化史、社会史和跨学科研究的转型,使王华对教学的立场和视角、思维方式都相应地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到他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课程的内容——从课程体系的建构到教学内容的更新,再到内容设置的偏重,甚至观点的形成——都发生相应的变化,让教学更具有本系专业的特点。“在《西方文明史》的课程中,我已经很大程度上弱化政治史的讲述,而更偏重于挖掘西方的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内容。这既是使课程越来越适应中文系的特点,也是自己在科研中不断转型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王华也会在授课中直接与学生们交流。就像课堂上他常说的:“这个观点,在任何一本书或是历史资料中都找不到,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他说,“在各种科研讨论会、学术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各研究领域的老中青专家和学者们汇聚一堂,每个人都会把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进行介绍和交流,我会极为关注这些新发展,并最大程度地把它引到课堂中去。”这样做,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

“无论怎么样忙,我一定不会轻视教学!”王华从来都把教学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职责,虽然担任中文系副主任,做管理工作会占据他很多的时间,另外还要搞科研,但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因此而影响教学。近几年,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他一直在考虑再开一门课。他很赞同我校中文系王东成老师的一句话:“教学是一名教师首要且最重要的职责,不能认真履行这一义务的人就不适合做教师。”

王华认为,大学的历史课堂不仅仅让同学们掌握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形成独立思辨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

他喜欢用交流的方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性。这种交流,包括很多种形式:课堂中提出问题,课间与学生交流,课下回答学生问题等等,对于课下的交流,可以用“热爱”来形容。

在课上,王华必须用有限的时间来讲授历史事件,阐释不同的观点,所提出一系列引人思考的问题,就需要同学们在课下更多的时间里得到思考和讨论。他非常渴望通过这种课下与学生的直接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深入的探讨,培养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同学们思考。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会反复强调:“这是我的个人观点,我希望你们能读更多的书,就这个观点来和我沟通。”每次课前和课间,王华都会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查看笔记,询问听课状况,及时回答同学的疑问。课下,如果你在校园里遇到王华老师,很多时候都会看见他正在特别认真、耐心地和同学们交流,那种状态,常常让同学们肃然起敬。

对王华的教学,学生们最多评价的是“有思想”、“有见地”、“有个人魅力”。08级中文系的黄在萍说:“王华老师对于西方的文明有着极为深入的了解,但是他从来都不强制性地灌输他的观点,而是反复强调‘灰色地带’,即任何事物与观点都不绝对,鼓励我们多读书多思考,不要盲从。这既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我们学习的动力。”

 

学生管理:重在教育和引导

 

在王华看来,无论是作为一线的教师,还是作为从事管理的学生工作者,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我们不允许在工作中有任何的差错,学生不是产品,产品做坏了我们可以回炉重造,甚至丢弃,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容不得有半点偏差,因为人的成长发展是很难可逆的,因此,责任极其重大。”

由于平时的行政工作占据了王华大部分的时间,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才能休息。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让他投入很多精力思索和探寻的是,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经历大学四年的学习与锻炼后,达到最令人满意的状态。

王华喜欢把学生看作朋友。“我希望在交流时,根据自己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多的知识,把我认为合理的道理说给学生听,作为一个成年人,学生理解这个道理,才会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然而,当屡屡这样做却没有成效的时候,王华又有一种像家长对孩子一样的忧心。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身份的转换和错位会不时出现。比如在上课时,王华认为,到课率反映着老师讲课的效果,如果老师本身授课不成功,学生是可以不来听课的;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又要根据学校的相关要求不定期点名,实际有了强制同学来听的意味,这会形成一种矛盾。在矛盾中如何做出一种既能让自己接受,又能符合学校的规定的做法,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我是一名教师,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授和交流者,我很少谈纪律。如果在上课时,以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身份去谈纪律,就会发生一个失位:我希望看到的学生状态就看不到了,因为学生是“畏”,因为你是掌管规则的人。而实际上,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需要产生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如果把学生工作的管理加进去,就会完全打乱这种关系。”

当同学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解决,王华会热心为同学提供帮助;而在同学违反纪律的时候,他又需要调整到一个“规则掌握者”身份,“冷面” 解决,按校规校纪来处理,而作为老师,又要给予犯错误的同学理解和爱,帮助他克服错误。“毕竟,处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育人才是。我发现,自己总是要不断地在理智与情感、不同身份转换之间的错位和交叉。”正因为如此,王华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既要冷静,又要温情;既要从小处着眼,又要从大局考虑。力求在既定的规则和学生的实际之间、在“严”与“宽”之间寻找到最好的衔接点,尤其是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情感的问题时,他更是慎重。

王华在处理问题时,常常告诫自己:决不能只表面化地解决问题,不能放任深层矛盾继续存在,尤其是忽视学生在心理和感情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件本身的处置往往不是最重要的,事件本身以及所作处理对当事人的潜在心理影响和后续影响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事情的本身,处理不当,是无法达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的。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处理问题也必须是个性化的。“我不能保证所有的结果都能达到最理想的结果,但是要尽其所能让事情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保证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到最小。”

2009年毕业晚会上,一位毕业生对王华说:“当大家都放弃我的时候,王老师你没有放弃我。”这句话给了王华最深的触动。他说,在大学里,我们应如何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感情方面的需求?作为大学老师来讲,对一个同学的关心、帮助和不放弃,是应该把它做到极致的,要让每一个同学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希望和方向。尤其是对心态和行为有消极倾向的同学,我们一定要不抛弃,学生自己也一定要不放弃。

欣赏学生的风采展示是让王华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能从展示中感受学生们的才气、热情和朝气,“那种喜悦是无可比拟的!”每当这时,王华都会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值得。

 

面对荣誉:感恩和反思

 

2008年和2010年,在第五届、第六届“我爱我师”活动评选中,王华两次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老师”;2009年,他获得我校“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2010年,又荣获我校“师德先进个人”。面对接踵而来的肯定与荣誉,王华既真心地感恩,又感到了压力。

王华反复表达了他的感恩之情:中文系积极向上的大环境、中文系教师们的积极引导……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幸运。“这里有很多让我学习的榜样,看了他们那样做的时候,你会受到感染,这是正面引导的力量。人不能超脱环境,在这样环境里,人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在获得2009-2010年度“师德先进个人”荣誉时,他说:“我的身边有很多的榜样,如武力平老师、朱玲老师、王东成老师、邢小群老师、谷振诣老师等等,他们始终默默地感染和引导着我,让自己逐步形成见贤思齐的自觉。”对于中文系的班主任建设,王华说:“中文系的稳定和发展和班主任的无私付出是分不开的。他们各有特色,而又能凭着爱学生、为学生负责的思想走向一个共同目标,使得中文系能够不断发展。”

对于学生的认可,王华倍感珍惜:“学生给的奖是我最看重最珍惜的,可以说,得到它,要比得到任何官方的认可更令我高兴和满足。我之所以能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走进课堂,把课讲好,是因为同学们的需求和认可。因为评价一位老师,从教学方面来讲,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在荣誉面前,王华显得更理性,他反思:“‘师德先进’本身就是一个不需要特别强调的概念,因为无论如何,老师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请而已。一位老师在多大程度上履行了该履行的岗位职责,做到了该做到的东西,这才是值得思考的。”他认为,许多老师做得比自己突出得多,所谓的“师德先进”,一方面是老师们给自己的鼓励,更重要的更是一种鞭策。“师德就是一个老师该有的东西。当我们去表彰这种东西的时候,是不是我们该做的东西,还没有做到呢?或者说是还做得不够好呢?”

王华经常反躬自问:“我热爱生活吗?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吗?我热爱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吗?”在王华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享受教育,以教为乐、谨慎履职,即为师德”。对此,他极为赞同中文系刘国民老师给学生的寄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为师者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来能独立,能好好地生活。”采访到尾声,王华这样总结。在记者告别时,王华还欣喜地透露说,为了全面展现同学们的风采,他正在筹划举办一个中文系师生的书画展和一次中文系学生的器乐演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