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引领学生探寻心理学的真谛
发表日期:2010年09月12日 作者: 编辑: 出处:
周军,我校社工学院教师。本、硕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在读。2002年起在我校执教,主要教授课程有社工专业必修《小组工作》、《社会心理学》、《社会研究方法》(原为《社会调查方法》),公共选修课《心理学与生活》等。
“唉,《心理学与生活》又没选上。我的RP啊……”“哈哈,我选上啦!”只要有《心理学与生活》出现在候选课程单上,选课(预选)时总是人数爆满:390个学生的课容量,2007年、2008年两次都有500多人预选这门课。抽签未中的同学,常常在校内的QQ群里想拿另一门“抢手”的热门选修课跟抽中这门课的同学交换,校园网BBS里也能见到“求换课”的帖子出现。一门公选的选修课,竟能如此抢手,这位开课的老师自然有自己的“留人”之处。
在社工学院的院系主页上,看到周军的个人信息,令记者感到吃惊:这位热门公选课的开课者,教起必修课更是不含糊——《小组工作》、《社会心理学》、《青少年团体心理咨询》、《社会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统计软件》……都是周军担任任课教师或者曾经教授过的专业必修课。从2003年到现在,他坚持每年都指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参加学校“智慧星火——中青学子学术支持计划”并获奖。
于是,和周军对面而坐,听他讲述上选修课与必修课都要优秀的故事。
学术的馅儿、通俗的皮,“周公解梦”是引子
周军知道《心理学与生活》“可能比较受欢迎”,他谦虚地把学生如潮的好评归功于课程本身:“老师上课,好比做菜,可能这个菜就比较对同学们的胃口。”
周军开这门课的目的,在于分析心理学的原理、展示最新的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及他人,提高自身的素质。趣味性和实用性是这门课的特征,而趣味性要加在大学课堂的心理学课程上,显然不易。不少同学对心理学的直接联想是艰涩、难懂甚至空玄,也有不少同学把星座、占卜等伪科学当作心理学在生活中头头是道的应用。周军告诉大家:心理学既非随意曲解的伪科学,也并非常人无法解读的高深学说,通过《心理学与生活》,大家可以窥得心理学家是如何从生活现象开始研究,如何思考、推演和论证心理学原理的,心理学与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这门兼有理论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身的课程,周军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他做足了“课前功课”。备课时,他会找来市面上的各类相关教材研读,手头通常备有超过三十本的相关教材,其中还包括六本国外的原版教材;素材准备时,他会精选视频影像资料,筛选许许多多活生生的案例说法,设计穿插。此外,他还常常利用同学们喜欢用的“人人网”,发布补充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尤其是图片和视频)如果发布到因特网供大家学习,会更有效率。”
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是如今教师们的常用方法,效果反馈说法不一,周军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以自己采用国内外介绍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视频资料为例,让学生通过观摩大脑结构解剖过程的实验现场影像,观摩并研讨“伤后紧张失调症”、“失语症”、“人格障碍”、“幻想肢”等较为复杂的大脑功能障碍临床病例,以获得一种替代性的学习过程,而这种过程较之普通的教学方式更让人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自然比传统的“图片+文字+讲解”的方式有效。同样,他带大家一起在课堂上观摩和讨论心理分析影片《爱德华医生》,同样是对案例教学这一传统方法的巧妙运用。
尽管周军在课上开门见山说明“周公解梦”不可信,但其实周军恰是学生眼中指点梦的迷津的“周公”。每次涉及梦的解析的相关章节,都会有学生在课下请周军用所教的心理学分析方法,解析自己的梦。“有些同学课上讨论时不好意思提出,但其实用心理学去解析梦,就存在很多未被自己发现的、被压抑的情感。课下找我解梦的同学,我会在帮他们理出一定的逻辑之后,推荐他们去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让他们系统阅读体系化的解析。”看来,周军版的“周公解梦”,实在是让大家在充分切身体会后,被引导读专业经典的引子。
“课堂模拟”、“实践教学”,左脚右脚努力迈
“选修课好比自选动作,都由自己发挥;必修课就是必选动作加一定量的自选动作。”周军的“必选动作”也在探索和改进中不断追求着优秀。
《小组工作》是社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06级的不少同学却感言:“那学期感觉就只上那一门课了。”其实,大家在主观上对各门专业课都不会有所偏重,同学们这么感慨实在是因为周老师的这门课,用心太多、耗时也太多。作为当时实践组的成员,06社工的左乾宏清晰地记得“平均每天两小时,每周十多个小时;六周用于实践准备和现场实践,每去一次实践基地一呆就是半天”的《小组工作》任务量。
《小组工作》由系内的两位老师轮流按学期和系里的协调开课。周军的《小组工作》,从05级就开始由全体同学参与课堂模拟的教学方式,转向多数学生参与课堂模拟、少数同学组成实践组的教学方式。学期初,周军就从所带的两个班通过自愿报名、计划书筛选等方式,在每个班确定4个小组,每组5个学生,成立实践组,真正到实践基地去带小组。因此,实践组和非实践组(即只模拟不实践)并存成为了周军的课堂特色。
“投入多,产出也多。”是周军的同行,一位外校社工专业老师对周军的实践组教学的看法。“这样做(全程指导实践小组),任课老师的工作量大量增加,除了做好常规的课堂模拟教学,还要兼顾实践小组,把握进度、修正问题、提升学生实践水平。”
“两类小组的计划书指导,每次5小时,每组3次,一个组就要15个小时;非实践组的班级模拟辅导(即非正式课堂模拟),每次5小时,每组2次,一个组就要10小时。实践组从招募、模拟、实践到评估,整个过程,每组需要135小时。”从周军提供的《〈小组工作〉第一次实验教学学生助教工作量统计》中,我们看到了这门课老师方面的时间账单,而这些工作量都是通过申请高年级学生作课程辅导员岗位(我校只在研究生中设助教岗位)分担的,并且每次实验教学都要用到4个课程辅导员。也就是说,第一次实验教学这640个小时的工作量若无助教,就是周军自己需要承担的!第二次的工作量统计虽然下降到了520个小时,但仍然可见课堂外的用时之多,也难怪同学们会感慨“课下时间都在上这一门课了” 。
家政女工、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是周军结合学生能力和系里资源,安排实践组参与实践的对象。用功在课外,是上这门课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压力和选择。课堂时间宝贵,容不得教学风格本就严肃、严谨的周军有任何闲话和计划外的师生互动。不参加实践组的同学一样要上课堂模拟课,只是他们轮流在观摩室,和周军一起通过玻璃窗,观摩模拟组同学的现场表现;而周军则予以适时、精简的点评。
“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会抱怨这门课点名多、抽答多、任务多,但明显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左乾宏在专业实习时,亲身感受到了自己的良多获益:和非实践组的同学在做同一项任务时,自己的实践能力明显有优势。“确实,我带小组的能力获得了单位领导的好评。”殊不知,与他的这一体会相反的反馈,曾带给周军很大的刺激:某次学生专业实习单位的反馈到系里后,其中一条为“学生跟没学过(《小组工作》)似的”。周军感受到了模拟教学的缺陷,不得不反思学生在社会机构中无从下手的原因。
“狠”点名、巧预告,心理学手法显优势
课上认真严谨,几乎不苟言笑;课下却是有逼近2000个“人人网”好友的互动达人(且好友绝大多数为学生)“周军(粥君)”,他用专业术语说这是自己“个人的分裂个性”。
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上过周军的课的学生,都会提到这位老师的“点名够狠”。狠的不只是次数,还有方法。周军笑言,自己点名是按照学校规定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而点法则多少和心理学的运用习惯有关。“看哪次课到的同学明显减少,我会在第二节课开始点名;心理学中有一种预测,第一次点名不到的同学,我在第二次就会注意去点,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依然会被逮到。我喜欢在课上点名回答问题,确实,有可能纯粹点名时学生在,但是点完名有的同学就走了。”但是,不管怎么“狠”,周军的用意却不是为了点名,他重视同学们选课的意愿,到课是一种相互尊重和守信的表示。他不希望用点名的方式来强制学生上课,他希望“大家每来一次都有收获”。
促进学生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周军还有“下期预告”的手法。“如我讲《爱情心理》那一章前,会提前告诉大家。因为这个章节跟大家的关系很密切,所以大家纷纷回去告室友和同学,常常到了那次课上,教室里会多出许多站着的旁听生。”周军说着便露出了笑容,有点狡黠也有对同学们的理解。“有的时候,课堂内容没完全完成,就会跟大家说‘这个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讲’,大家不尽兴,就会发出很遗憾的声音,下次课也会按时到;不过也没有同学提出:‘老师,我们这次就拖堂把它讲完吧’。哈哈。”无疑,师生的这种互动是带着亲昵和默契的。
专业课上,周军严肃认真,但依然没有失掉他运用心理学原理的空间。“我讲清楚了吗?”“我讲明白了吗?”是周军每讲完一个原理或者重点都要惯用的问话。这个看似带着不自信态度的问句,却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心理学手法——老师用这句话,透露出下列信息:老师是在进行专业性反思,他把同学们当作平等交流的个体,当作有发展能力、有积极性的个体。而“大家明白了吗?”这类老师们惯用的问句,会在学生接受上形成“老师讲完了,听不听得懂是我们的事”的想法。“我们觉得,这是周老师的有意为之。”
教学上发挥心理学的专业优势,周军用得较多的是实证。“心理学科的体系非常强调实证,我在心理学类课程上的教学也有很强的实证特色。例如,讲‘助人行为’的时候,人们用朴素的观点认为求助者如果具有美貌的特点,会更容易得到帮助,而我在介绍此部分内容的时候,会介绍研究人员是如何在高速公路上设计现场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的。”
在《小组工作》课程中全程贯穿实践教学,在《社会心理学》课程中安排学生自学、讨论并汇报学习心得……这些都是周军在母校北师大十年多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并且深感益处的针对性尝试。
有时,同一学期,周军开设两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自选动作”和“必选动作”的优化。在这位“年轻但相当沉稳”的老师看来,尽管《心理学与生活》近两年来每次同学们参与的教学评估总保持在98分(百分制),但教学还有不断更新之处;《小组工作》的分类教学积累了两次实验教学的视频资料,每一次都可以用作以后教学的反思依据和素材资源;作为教学延伸内容的学生学术指导还在继续……周军用课堂积聚起来的学生人气和信任,将支持他实现在获得学校青年基本功大赛第三名之后的自我鼓励和目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