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数字中青| 中青新闻网
【字体:
建校6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
发表日期:2014-10-28作者:编辑:trswcm出处:校报

 

  本报讯(记者毛赟美 盛 曼 朱 品 施亚军) 9月16日,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校6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长陆昊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学校60年来取得的成绩,对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团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岳,团中央组织部部长万超歧、宣传部部长周长奎、办公厅副主任康国明,以及各地团校嘉宾、校友代表、离退休老同志和师生代表出席座谈会。

  校党委书记倪邦文介绍了学校建设发展情况,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主持会议,校领导酒曙光、张澍、高延斌、王义军、李宝国参加座谈。

  陆昊同志指出,60年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和人才支持,在服务团的事业、服务青年的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学校不断适应社会和时代变革的要求,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科研能力提升、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完成了从单一的干部培训向普通高等教育与干部培训并重的转变,并作为新兴的高等院校跻身国内优秀高等院校行列。

  在谈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时,陆昊同志指出,一所大学的发展和影响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基本学术水平;二是有自己学术研究的特色。学校应该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众多的培训机构中体现自己的水准和特点。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名称定位和办学积累出发,学校可以在青年学和与青年相关的公共政治、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等领域,努力代表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水平。青年问题是世界关注的问题,对青年问题的研究很有学术价值和学术深度。青年学不仅是对青年问题的一般性特征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主要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结合,对青年人的政治行为、组织行为、消费行为、与传媒的互动反应方式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综合的、学科交叉式的学术研究。共青团的事业和青年工作需要这样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学校有大量宝贵的对青年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是领先的,但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跟主要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中青院完全有必要、有能力在青年问题的学术研究上成为国内权威。共青团愿意提供大量的实证和规范的研究途径、案例和渠道。

  在谈到人才培养方向时,陆昊同志强调,中央团校和中青院培养的人才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理想主义追求,要有学术精神,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综合素质。

  陆昊同志指出,成为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库、研究基地和权威培训机构,是学校的体制决定的,也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今后要分三个培训模块设计团干部培训内容,即针对基层团干部、在领导机关工作的团干部、即将转业的团干部,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完善课程体系、确定培训内容。

  陆昊同志充分肯定了学校走“精特强内涵发展之路”的办学思路,鼓励学校突出自己的特色,早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突出的教学研究型院校,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倪邦文同志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嘉宾和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团中央书记处、社会各界人士、兄弟院校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回顾了学校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科研、基础建设、国际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阐述了学校“一个转型,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

  座谈会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梁绿琦教授,中央团校第5期学员,原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组织宣传部部长王之伦,中央团校第3期学员,原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原法制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关志豪,中青院本科生校友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生命教育基地主任史柏年教授,法律系2006级学生燕帅,分别代表兄弟团校、老同志、老校友、本科生校友、在校教师、学生分别发言,畅谈与学校的深厚情感,祝福学校的明天更美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