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教育教学篇>>文章
花开五年叶更茂
发表日期:2014-12-08作者:记者胡 姹 张哲伟 郑泽豪 李毓东编辑:0220120019出处:校报

——我校研究生教育五年发展纪实

意气风发的硕士毕业生  摄影/刘杰

意气风发的硕士毕业生 摄影/刘杰

又是一年考研时。当201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如期而至时,我校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第五个办学年头。

五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教育来说,这五年,却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拼搏路,留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足迹。

五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结构逐步完善。招生人数从首届的25人增加至2009年135人,在校人数达309人;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个增加至9个,分布在4个学科门类,5个教学院系(中心);硕士研究生导师从9名增加到78名。可以说,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申硕篇:抓机遇 求突破

2003年9月8日,中青校园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刑法学和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中首批可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

虽然首批只有2个专业,但这意味着中青院在成立的第18个年头,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新突破,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从此,从西三环北路25号这座校园里走出去的,除了全日制本科生,还将有全日制研究生。

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直是学校多年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1997年,在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的同时,学校将申硕工作提上了日程.

2001年,学校成立申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申硕工作的领导和部署。同年3月,正式成立规划发展办公室 (以下简称“规划办”),负责制订学校中长远发展规划,并具体承担申硕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协调。

2002年3月,学校为加强申硕工作的力度,专门抽调人手,组合力量,成立了包括文件材料组、组织宣传组、专业学科建设组和申硕办公室(设在规划办)在内的“三组一室”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学校申硕工作。

2002年成为学校的 “申硕年”,也是申硕工作攻坚战的关键阶段。这一年,学校在申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多方筹措,积极推进,扎实的工作增强了我校申硕的信心和决心,夯实了我校申硕的条件和基础。

……申硕的鼓点越来越密集,申硕的心情越来越急切。在团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凭借全校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2003年,中青院迎来了申硕成功的喜讯;2004年,成为我校历史上的研究生教育元年。

多年努力,一朝梦圆。沉浸在申硕成功喜悦中的中青人,并没有忘记这喜悦的来之不易。想当初,学校把申硕工作提上日程后,申硕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种种原因,申硕曾经有过失败,但大家并未气馁,在积极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评估专家指出的问题,求思求变。

在学校领导重视与支持下,新一届申硕团队又一次集结待命。此后,学校通过积极的付出和艰辛的努力,在专业学科建设、学术科研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均加大了投入力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使得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申硕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准备文字材料。为了完成文字材料的撰写和组织工作,学校抽调了大量人手参与该项工作,反复听取校内外有关人士的建议和意见,数易其稿。此外,申硕团队依靠学校的力量,对 1996至2002年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图书资料、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统计,确保文字材料和各项统计数据完整、准确、缜密。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义军教授是当年申硕团队的主力之一。申硕中,最令他难忘的就是递交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报告的前一晚。在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褚平的带领下,负责报告起草工作的十多位工作人员通宵达旦,几乎未眠。对照着几千字的申请书,褚平书记一字一句口述,十几个人字斟句酌,除了力求观点准确,内容充实外,大家还处处警惕,确保不出现一个错别字、不出现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此外,执笔团队还希望通过文字优美、语法准确等亮点打动审核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体现着中青院精神和实力的申请书如愿获得通过。现为研究生导师的王义军教授十分自豪:“后来,我们了解到,专家对我们的申请书评价很高”。

在申硕团队成员、首批研究生导师、退休教师陈升教授看来,2004年能成功申硕是“理所当然”的。一方面,我校对青少年问题关注比较早、研究历史长、积累材料多,在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研究上,较其他高校有一定的优势。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我校申硕工作的突破口,为其他专业申请硕士点铺平了道路。另一方面,硕士授予权是团中央、学校党委和全体师生数年来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

深知得来不易,因而格外珍惜。首次申硕成功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契机。2004年底,学校又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启动了申硕增点工作。经过长达一年的努力,2006年1月25日再次传来喜讯:我校申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经济、经济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5个硕士学位专业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的审核。与此同时,从2007年开始,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将自动分为两个专业招生。2007年,我校研究生教育迎来全新的开局。这一年,我校8个硕士学位专业开始招生。

办学篇:抓规范 求质量

申硕多曲折,办学亦坎坷。从申硕成功的那一刻起,学校就开始思考:作为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新生代,中青院的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是什么,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经过五年的实践和探索,现任研究生处处长陆玉林教授认为,我校的研究生教育走出了一条“以规范为基础、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对于进入研究生教育元年的学校而言,质量是发展之要,规范是立足之基。一切刚刚开始起步,一切需要从头做起。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学校清醒地意识到:规章制度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是整个研究生教育规范发展的保障。为此,首任研究生处处长史柏年教授牵头深入考察多所同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管理办法》《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细则》《研究生招生考试保密细则》等制度相继出台。在随后的几年里,学校逐步探索,及时总结,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目前,学校共出台规章制度20多项,涉及研究生招生录取、学生管理、导师遴选、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位管理等各个方面,确立了比较完备的运行机制,保障了研究生教育这只航船沿着科学规范的航道前进。

规范不仅体现在建章立制,更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我校研究生招生的专业考试,在出题时注重考察基础和规范。复试题,依然注重考察基础,考生平时所涉猎的书目和专业问题的回答思路,最为老师们所关心。

研究生入校后,都会经历兼有“补课”和“深化阅读”用意的读书报告和论文撰写的训练。陆玉林教授是学校首批硕导之一,五年来,他带的研究生都“逃不过”平时交手写读书报告的作业。堆放在他办公桌左侧文件夹前的,便是学生最近交上来的读书报告,印有校名的稿纸底端,有一个醒目的数字:23。陈升教授退休前,对首届研究生、同时也是自己的关门弟子,要求更严格。他要求学生交两份作业:自己修改得“花里胡哨”的那一份返还学生,另一份则上交学校。他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哲学书籍,每周都要交读书笔记,交流心得。论文作业被学生拿回来的时候总会是“花”的———陈老师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红笔指出错误认识;蓝笔写的是逻辑问题;铅笔勾出还需斟酌的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在文末还会有一个总评:优点、缺点、注意点、相关的可参考文献等。学术思维的规范性、学术语言的规范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培养和强化起来的。

之所以如此重视基本功训练,在于导师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规范性也是核心竞争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初期,专业办学的基础必须打牢打扎实。

尽管研究生教育办学历史不长,但本科教育“重质量”的办学积淀为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注入了深厚底蕴。从一开始,学校就牢牢把培养质量视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学校成立了研究生教育工作委员会,先后召开了6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各专业点培养方案等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相关问题。

学校研究生教育着力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导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方式方法的创新等为主要途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上,考虑不同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既打好扎实的基本理论课,又充实学科前沿信息。在教材建设上,选用权威教材,部分课程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在质量监控上,在研究生招生、命题、考试、阅卷关,细化流程和规则;在培养关,尝试将本科教育中成熟运用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引入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在毕业关,严格标准,明确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答辩的基本规范,强化毕业论文作为考量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学术活动开展上,一方面与东方研究所、科研处、教务处共同合作,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另一方面,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学术会议等活动,以求从宽度和广度上启迪科研思维,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学校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首先规范导师遴选制度,把好导师队伍建设的第一道关口,规定导师的聘任经所在部、系初审,研究生处会同人事处、科研处复审,最后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办学思维,通过引进教师、为在校教师提供进修等举措优化研究生导师结构;建立了导师工作量核算和津贴制度,调动了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经过五批遴选,已经确定78位教师具备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显示我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巨大潜力。

正是因为抓质量的决心没有动摇,抓质量的脚步没有松懈,五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影响逐步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改善。王义军教授说,“一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的本科生逐渐将视野扩展到我校”,一些专业已经跃居全国前列,在许多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研讨会上,我校代表能够与多所名校平等交流,赢得了不少同行的惊异与赞许。而三届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也逐渐凸显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三届毕业生122人,除委托培养毕业回原单位和考博4人外,进入中央部门的39.8%、机关的31%、军队的1%、国企的16.5%、三资企业的2%、事业单位的18.4%、高等学校的11.65%、科研单位的2%、基层的4.85%。

2009年6月9日,学校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获批新增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专业学位点。“从今年起,学校可以同时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陆玉林教授说,“这说明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了认可,也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的类别和规模得到了拓展。”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这两个外行说起来颇觉饶舌的名词,为何就能产生“拓展”?其中的差别何在?原来,学术型硕士学位和专业型硕士学位是我国学位制度中的两大分类。前者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要求,后者则是在专业领域所授学位的统称,如近些年成为报考热门的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因此,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某种特定的职业背景,如律师、教师、工程师、医师等。

对于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而言,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方向到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共同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增强研究生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需要,带来的是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和类别的丰富。

如果说办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那么,办出特色就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陆玉林教授说,申硕时,他觉得最难的是如何提炼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及规划专业培养的研究方向。通过在本科毕业生中的调研和用人单位的反馈,通过在本科教育过程中已有的特色教育意识,结合参考其他重点高校的办学经验,最后,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色浮出水面:围绕“青年”这一方向作为科研和教学的重点,进一步寻求特色,增强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点与刑法学硕士专业点的成功“落户”,就是我校专业特色办学的体现。“专家们认为,我们这样一所学校应该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且应该办好”,王义军教授说,“与其他学校的这一专业不同,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明显的针对性,因此,我们的专业叫‘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学专业的晋级则体现了法律系师资的团队实力。在全国众多法学专业中,我校教师在学历水平、海外受教育比例、学术成果等方面都不落人后,有自身的特色,并且力争上游,因此,刑法学专业的实力也得到了认可。根基如此,只待开枝结果。

针对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普遍状况,我校加大了对毕业论文的把关。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我校研究生论文论题与现实结合较紧密,已经成为培养成果的一大特色,而这一特色也与本科教育的经验和特色一脉相承。

展望篇:求升级 盼申博

回顾过去五年的历史,经历了艰难的摸索前行后,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正按照 “巩固成果、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拓展空间”的思路稳步发展。

展望未来,陈升教授对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寄予这样的希望:希望研究生们能珍惜三年时光,不要荒废学业,不只为“混文凭”而读书;希望硕士生导师们能将专题课讲得更深点,更透点,知识面更宽点,花在学生身上的功夫更多点;希望学校能引导和鼓励硕士研究生导师做好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课题立项、资金支持上予以一定的支持。

史柏年教授满怀期待地说:“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希望我们学校有朝一日能够申博成功。”

陆玉林教授说:“我们一步一步在努力。”最迫切的是,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在规模上寻求积极突破,无论是专业点数量和专业点类型,还是招生数量,实现适当的增长。最期待的是,办学层次提高,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王义军教授指出,首先,“要加强内涵建设,巩固已有成果,提高培养质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点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基础性配套建设、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完善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其次,“一方面,在硕士点的数量上谋求增加;另一方面,在教学层次上力争提高,争取将现在的二级学科授权点提高至一级,为办成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重要的支撑。”对于更长远的未来,他同样希望:有朝一日,中青院能够迎来自己的博士生。

五年,对于研究生教育发展来说,才刚刚起步。

下一个五年,我们满怀期待。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