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当前位置:教育教学篇>>关键词
志愿服务
发表日期:2014-12-09作者:编辑:0220030042出处:

我校的志愿服务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345”模式:

三个源动力

从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出发,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

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要求出发,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因子,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价值准则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从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宏大目标出发,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重要抓手。

四个支柱

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深入挖掘“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建立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手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志愿工作机制;注重志愿服务理念熏陶,培育传承突出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的中青精神和大学文化。

以服务学习为理论指导。吸收、引进“服务学习”教育思想,用“服务学习”的理论体系和课程取向指导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的相融相通,逐步走向“制度化、专业化、长效化”。

以社工专业为学科支撑。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是教育部及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是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社工专业老师大多具有海外研修背景,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我校社工学院广泛与国(境)内外高校、研究单位、服务机构及政府部门建立联系。社工学院鼓励师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知识,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和研究,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

以学术研究为发展驱动。我校与中国志愿者联合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北京志愿者协会、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等致远服务机构长期合作,多位老师受聘为志愿服务专业机构研究和培训专家顾问。我院教师志愿服务研究成果颇丰,陆士桢教授主编《北京志愿服务模式研究》、《中国志愿服务辞典》等书籍,江汛清副教授主编《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等书籍。

五项举措

一是课程化设计: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开设“服务学习”选修课,探索开设志愿服务学分。

二是组织化管理:充分发挥党群组织和团学组织优势,把志愿服务与党建团建、把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结合,同时探索把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发展党员的先决和必要条件,以“公益成长”理念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社团化运行:近年来,学校党委大力支持、鼓励学生社团骨干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独立开展工作。目前,我校学生社团中的志愿服务类社团分别为青年志愿者协会、西部之窗协会、绿色青春环保协会、红十字协会以及雷锋协会共计五家,其中骨干成员257人,会员1790人,每年共计开展公益实践类活动120余次,服务人数达2100人次。

四是项目化整合:把重点关注志愿服务与其它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暑期社会实践品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品牌、支教助学志愿服务、普法宣传志愿服务、环保宣传志愿服务、敬老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特色。

五是多元化合作:深化与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合作,开展政府志愿服务项目、国际志愿服务合作,奥运会、园博会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

>>相关附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All Rights Reserved
党委宣传部主办 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