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初步实现了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条件较为完备、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课程体系具备一定国际水平的办学目标。二十年来,我院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和国际经济管理学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新成果,完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师资结构。到目前为止,我院开设的经济学(金融学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已经围绕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规定的核心主干课程,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经济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也是我校的老牌专业。随着国际国内的学术理论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对该专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我院加大了经济学专业培养中金融类课程的比重,将专业名称调整为“经济学(金融学方向)”。该套课程体系运行了四年,效果良好,既覆盖了当代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也为另外两个专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工作。目前,这两个专业已经构建了一套突出实务教学特点的完整课程体系。实务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重均超过70%。同时,这两个专业还非常重视通过学科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历年全国性的国际贸易知识大赛和企业经营竞争模拟(ERP)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我院数学教研中心也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该中心在承担全校数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也通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及计算机应用比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赛前辅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潜能,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数学中心也为我院硕士研究生数量经济学专业提供数理方面的师资力量保障。
2014年,我院制订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年规划,要以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将我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向专业布局合理、理论课程完备、实践课程本土化以及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方向推进。为此,我院将在充分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及相关材料,与各高校专家座谈,论证和设计新型金融学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同时,对原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财务管理三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开展广泛研究。
首先,在当今世界大数据背景下,加强数理统计和数据处理等方法类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已是国际上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潮流。我院研究生教育拥有一个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点,下设世界经济专业;一个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点,下设金融学和数量经济学两个专业。为实现本科专业合理布局,也为研究生教育奠定专业基础,拟将本科经济学专业(金融学方向)分拆为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个专业(专业名称有待进一步论证确定)。
其中,经济学专业以实验班的形式开设,在向学生进行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其在数理统计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训练,为学生出国和国内深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我院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提供生源支持。
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余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当前国际经济学界的热门课题。因此,我们也要加强认知和解读中国经济的课程设计,要对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经济体制的变化进行理论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将西方成熟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实现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摆脱我国传统金融学专业重宏观、轻微观的课程体系,强调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投资学等微观金融基础,让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拥有在企业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能力。
其次,增设会计学专业,调整和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的培养模式。充分借鉴当前会计学科的最新发展,适应金融深化背景下企业国际化、公司化对会计人才的专业需求,大力拓展计算机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减少原有财务管理专业中会计类课程的比重,增加公司金融方面的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注重实务教学的原有基础上,适当加强对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将我院从2009年开始的经济学理论课程分层次教学方式,引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拓宽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选择范围。同时,继续探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模式,探索双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再次,在改革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同时,还要建设大规模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内专业训练的基础上,能够到校外实习基地感受当前业界的发展状况,缩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目前,我院已经与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已经举办了两届会计师事务所岗前培训班。此外,与民生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等金融企业,共建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
综上所述,在以往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将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形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