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新闻网数字中青 |学校主页 | “发展成就巡礼”专题集合
【字体:
当前位置:各院系人才培养思路>>法学院
法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发表日期:2014-12-18作者:编辑:0220030042出处:宣传部

法学院成立于1993年,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强化理论基础、培养司法能力、具备开放视野”的理念,形成以司法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成为同类型院校法学专业中一支特色明显、科研实力强、教学成绩优秀、培养学生质量较高、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团队。

目前,我校本科法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第四批特色专业;2012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计划”首批名单;2012年,获教育部“特色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支持。同年,又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法学)”称号,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获得2012年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立项。

法学院培养的学生以“认真踏实、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而深获用人单位好评。目前已经涌现出2名全国十佳公诉人,1名全国十佳侦监能手,3名北京市十佳公诉人,1名北京市批捕能手。有多名毕业生多所知名法学院校、研究机构任教。

我校近年来积极开展本科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法学人才司法能力培养模式和实践育人特点。这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两个培养方向;三种培养机制;四项具体措施。

(一)一个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为指导,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法律职业人才,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司法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二)两个培养方向

方向一:培养一批专业理论扎实、法学思维敏捷、法律辩论技巧突出、实务动手能力强的诉讼类法律职业人才。

方向二:培养一批具备熟练的英语技能、通晓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三)三种培养机制

1.采用“1+1”的导师培养机制,即由一位专业导师和一位实践导师共同进行培养。

2.以学生兴趣和能力为基础的分类培养机制;

3.学生自我培养和导师导学的共同培养机制。

(四)四项具体措施

1.坚持精英培养模式,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

在高等教育扩张的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坚持精英培养模式,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法律系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坚持小班授课,同时通过采取新生导师制、读书小组、智慧星火、学习兴趣小组、学科竞赛、法学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目前,德恒法学系列名家讲堂、法律硕士高级讲堂等已经成为讲座品牌。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学术科研创新,设有专项本科生科研课题项目资助。

2.突出学生人文素养熏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这就要求法科学生不仅有独特的法学专业素养,而且必须有较强的人文社科综合素养。法律系充分利用学校的整体资源,通过鼓励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学生跨校、跨系选修课程,坚持开展师生同读经典书目等读书活动,突出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强化司法实践课程建设,注重司法实践能力培养。

首先,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法学院积极创新课程平台,开发了一批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包括刑事控辩审模拟实践、未成年人法律诊所、刑事法律诊所、检察学、国际模拟法庭课程、律师职业伦理与道德等课程,同时开设了一组案例研习课程。在上述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法学院坚持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建设,从而使上述课程的教学环节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贴近实务。同时,我们还专门聘请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海淀区法院、北京市二分检、石景山区检察院、海淀区检察院以及律师到学校开设司法实务课程,从而在课程设计中极大加强了司法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

其次,法学院十分注重与司法实务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加强与实务部门的共建合作,加强学生实习模式创新,落实学生实习效果。目前已在北京市二中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石景山检察院、华清园社区服务站、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等多个机构设立实践基地。法学院获得的教育部校外实践基地和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就充分反映了法学院在司法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的成果。学生在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中都得到合作单位司法实务导师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获得实践单位的普遍好评。

第三,充分注重校园法律文化建设。法学院每学期都会举办法律文化节、模拟法庭、对抗制庭审控辩技巧大赛等专业赛事,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学校具有“重思辨重口才”的优良传统,辩论赛、演讲赛等是学校广受欢迎的学生活动。法学院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寻找到与专业要求的结合点,学生活跃在学校和院系的辩论队、主持朗诵队,极大地锻炼了思辨能力和口才。

法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全国各种模拟法庭及法庭辩论竞赛等环节中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善于演讲和辩论已成为中青院法学院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例如,法律系毕业生徐航、叶衍艳获得“全国十佳公诉人”称号,在2011年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大赛”中,北京市公诉方和律师方的六位参赛选手中有三位均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在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中,法学院均获得一等奖。这在全国高校中都是翘楚,也充分反映了法学院在思辨和口才能力培养方面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同。

第四,注重学生的暑期调研项目。

学校积极推进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法科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践调研活动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现实的重要途径。去年,法学院组织了六个暑假调研团队,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司法援助、检察官客观义务、法律诊所项目的开展等课题进行实证调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开门办法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法学院目前已和包括德国歌德学院、美国蒙大拿大学、南达科他大学、贡萨格大学、英国金斯顿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高雄大学等海外法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的互派交流和老师互访交流。同时,组织暑期国际项目,中美学生同一课堂;邀请香港大律师公会律师到学校开设普通法课程,鼓励学生参加JESSUP国际模拟法庭、法律英语竞赛、国际刑事模拟法庭、国际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等各项赛事,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参加上述赛事的一些同学已经在包括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等知名的国际机构和院校中工作学习。此外,我们也加强与国内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包括与西南政法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选派研究生互访学习等。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