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角楼前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11-08 作者:张跣 来源:校报 【字号:大 中 小】
2011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中层干部井冈山培训班。通过课堂教学、旧址参观、现场互动、体验式教学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我和其他同志一道重温历史、缅怀先烈、坚定信念,在思想和心灵上得到了升华。在短暂而充实的培训中,有感动,有欢笑,有汗水,有思索,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茅坪八角楼前的现场教学。
井冈山斗争时期,在八角楼微弱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同志披着毯子抵御深夜的寒气,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两篇著作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针对党内存在的右和“左”的思想倾向,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思想。可以说,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80多年过去了,两篇著作的基本思想仍然给我们诸多启示,其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方法则是我们长久的精神财富。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的发展史反复证明,理论创新是使理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党在思想上拥有内在活力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关于理论创新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我认为就是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基础,勇于冲破教条主义和旧的思维模式,讲真话,讲真理,大胆研究和回答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真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并且在不断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去检验、去修正。
具体到我所在的中文系的工作,理论创新就是要充分体现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创新型教学科研团队的理念和机制,不断开拓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八角楼里面诞生的两篇光辉著作,至少给我以下三点启示:第一,环境的改变是不会停滞的,创新的条件要靠自己创造,要放开眼光,走出校园,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寻找新的灵感和力量的源泉;第二、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海洋,是孕育一切思想理论成果的沃土,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注一线教师教学科研实践实践活动的热点、难点、敏感点,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总结新方法、新经验、新典型;第三、信念要坚定,目标要高远,措施要具体,步骤要清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理论和实践创新中“不愿”、“不敢”、“不会”等问题,突破瓶颈,再上台阶。(作者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