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随手而为”:实践感知公益新模式

“随手而为”:实践感知公益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1-12-14  作者:杨慧珺 平璐 王雅楠  来源:新闻中心   【字号:    

采写/记者杨慧 平璐 王雅楠

“我们不能够为了可能的没有而放弃那些可能的有。”这是“随手而为”——新模式送书下乡活动的主要创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的话。贯穿着“随手而为,不让公益成为一种负担”的新理念和“救贫不救急”宗旨,随手送书下乡活动于20115月初在大城市发起,并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发展,多次开展活动。今年暑期,我校青少系卢韵楠和5名同学组成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亲身体验送书活动并参与调研,探寻开展公益活动的新模式。团队获得校团委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其实践报告《随手而为——对“于建嵘送书下乡活动”的实地调查研究》获得“智慧星火”三等奖及优秀答辩奖。

通过微博联系并在青少系吴学凡老师的引荐下,实践团队得到于建嵘教授的支持。短短三个星期,6名志愿者先后参与了河北省通州小堡村、河北保定顺平县大悲乡和河北保定唐县贤表村的送书下乡活动,并对志愿者和受助者进行采访、观察,深入到送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视角,了解活动理念,进行深入调研。

通过采访,同学们了解到,活动募集的各种书籍和学习用品以及小礼品,主要来自于网友的捐献。作为一个收书点,同学们曾在于建嵘教授家帮忙整理几百本书目资料。“在全国有上百个这样的收书点,让我们真实地了解到‘随手而为’的影响力和执行力,让我们体会到这种公益新模式是很有发展前景的。”队友陈嘉介绍说。

通过对于建嵘和其他志愿者的采访,他们发现与官方机构和其它民间组织最大不同在于,“随手而为”行动采用的是模糊性组织与模糊性运作模式,它摆脱了传统公益机构的等级清晰、由上至下传递任务、组织内部强制性强所造成的细节处理不当、创造力缺乏等弊端。活动以微博为主要平台,网友自由自愿组织将自己的多余书籍捐献给农村,并采取网友公开建言、公开讨论、公开监督的方式,突显了其“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因而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于教授长期从事于公益事业,在业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队友王安迪说:“这种新型的公益模式令我们非常感兴趣,并坚定了下乡的决心。”

在送书下乡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大多采用搭车到乡村送书点的方式。由于目的地路途遥远,山路崎岖,一般他们都是五点起床准备当日的采访、行程,六点出发,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由于只能在目的地停留短短一个小时,队员只得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提前一个星期进行资料准备,明确分工,在搬书之余,见缝插针地对当地的孩子和借书点的负责人进行采访,并进行细节观察,来不及采访的就留电话进行后期采访。卢韵楠说:“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活动受到了村民的一致欢迎和好评,虽然是自愿借书,但村民的热情度很高,很多村民都积极地到借阅点借书。”

最令志愿者们难忘的是一次在一位农民家采访,那位农民召集了周边二十多个孩子,有的孩子甚至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孩子们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展示才艺。声情并茂的朗诵、欢畅可爱的儿歌,天真单纯的笑脸……林林总总,给志愿者们很大的震撼。“这次实践调研不仅让我们对这种公益新模式有了了解,更让我们作为志愿者体会到了公益的魅力和价值,这份体会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同学们表示,对“随手而为”公益活动,他们会继续关注,也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寒假再一次进行调研,或者是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