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留守儿童 反思社会现实
发布时间:2011-11-09 作者:骆圣 黄丹露 来源:新闻中心 【字号:大 中 小】
记者/骆圣 黄丹露
2011年夏天,湖北省谷城县的留守儿童们,因为一个大学生调研小队的到来而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这支调研小队来自我校经济系,13名成员经全系报名、面试后选出。他们确定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调研主题后,报名参加了校团委的暑期社会实践招标并成功中标。随后,他们奔赴湖北省谷城县,进行了为期九天的调研。
据队长10级经济学班的舒美琳介绍,团队分为安全组、学术组、宣传组、财务组,在前期制作调查问卷、准备志愿活动道具、调查当地情况、与谷城县共青团县委联系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中各尽其责。
到达谷城县后,他们在当地团委的带领下走访了两镇三村的中心小学,直观感受是条件比较艰苦,硬件陈旧简陋。通过志愿活动与小学生们熟悉后,又在他们的带领下走进农村。
顶着七月的烈日,同学们走乡串户,一家家调研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因为有小朋友带路,同学们相对比较容易和他们的爷爷奶奶沟通,也使得调研顺利很多。通过问卷和访问的方式,调研队了解了孩子们学习、生活、性格、家庭各方面的情况。走访也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如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不高、交流上有障碍,农户们比较警惕陌生人,不愿与调研小队接触等。经过不厌其烦的解释与沟通,调研队还是克服困难获得了最真实的资料。走访结束后,他们还到当地劳动保障局、妇联等机构调查了孩子们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情况。
“与留守儿童接触交流时,感觉这些儿童和普通儿童没有太大区别,但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警惕性较高,对外界很敏感,性格上更为孤僻,意志品质不高,与父母间亲情较冷淡。”舒美琳评价道。
得知队员们是北京的大学生,孩子们都好奇地问着北京的学校和生活,其中一些孩子现在还与队员们保持着联系,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向往。
回顾这次调研活动,舒美琳感叹说:“志愿者的帮助有限,需要制度上的调整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这次实践活动,使队员们有机会了解社会底层群众的真实生活,并与自己的生活对比,反思原因。这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看待事物更加客观。
舒美琳坦言作为领队的压力,尤其是担心大家的安全。“幸而团队分工明确,运行得很好。13个1加起来,结果大于13,这就是团队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活动期间,指导老师彭冰最关心的也是同学们的安全问题,大家每天都会给老师发短信报平安。
舒美琳说,全体调研队员都很感谢校团委发起的暑期实践活动,这样的平台和支持让他们收获颇丰。调研团队在校团委的推荐下,正在积极申请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