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5天,100公里,徒步穿越沙地

5天,100公里,徒步穿越沙地

发布时间:2011-09-28  作者:崔斌斌  来源:新闻中心   【字号:    

采写/记者 崔斌斌

77日起,我校团委绿色青春环保协会(以下简称“绿协”)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二十多位成员每人背着一个约三四十斤重的登山包,花了整整5天时间,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徒步至恩格贝镇。行程全程约100公里,穿越沙漠、草地、河流等环境,经受了炎热、昼夜温差大等气候,途中观察、拍照、调查。成员们对内蒙沙漠环境有了直观切身的感受,对绿色环保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考察前要做足“功课”

绿协是中青院长期致力于绿色环保的社团之一,暑期徒步考察是协会的传统活动之一,从200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次。2010年,实践团选择了东北的科尔沁沙地作为目的地,今年的目的地达拉特旗附近则是中国第六大沙漠库布齐沙漠,该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

之所以选择库布齐沙漠作为目的地,活动组织者之一陈召介绍说,主要是想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库布其沙漠的历史和现状,同时沿途宣传节能环保知识,践行低碳环保。

志愿者招募工作从六月份初开始,考虑到成员在沙地徒步的安全,绿协组织了两次针对性的培训。第一次是理论培训,介绍了库布齐沙漠及达拉特旗的相关情况,提醒实践成员需要准备的各种物品、注意事项以及志愿者的任务等。同时,绿协请到了有两次内蒙行经验的2008廖军师兄做详细讲解并解答疑问。第二次培训是实践培训,绿协组织者带领志愿者赴香山拉练,锻炼志愿者的体力,为徒步作充分的准备。

除此以外,绿协在赴达拉特旗之前通过校团委与当地团委取得联系,以解决在行程中遇到的困难、保证徒步的顺利进行。

行程路线变化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与最初计划的由达拉特旗到东胜的路线不同,实践团临时又确定路线改为由达拉特旗到恩格贝镇,这一切要归因于当地团委的建议。团委工作人员认为前者的风景较为单一,而后者的路线沿途可以经过沙漠、草地、河流、湖泊等,自然风景更为多样,更符合徒步考察的目标。考虑再三,志愿者接纳了该建议,27名成员在7日上午便从达拉特旗兴奋地出发了。

一心想看到沙漠真面目的志愿者们步履匆匆,然而一天下来,他们也未能走出达拉特旗的城区,每个人身上背着三四十斤的登山包,志愿者们尤其是女生颇有埋怨,有些人第二天脚上多了几个水泡。

路线不熟,志愿者们便边走边问。一路上经过了展旦召嘎查、库布其沙漠旅游景区、哑子壕、小召子东队等地,直至恩格贝镇。

每日上午七点半至十一点、下午三点到六点是志愿者们徒步的时间。沿途,他们看到了过去未曾见过的真实社会和自然景观。

在达拉特旗,大家看到了规划混乱的城区,道路的一旁是崭新的高楼大厦,另一旁则是破旧的平房。在展旦召嘎查,误闯库布其沙漠旅游景区。在哑子壕某养殖场,志愿者见到了牛、骆驼、羊、鸟等,还看到了50多匹马在草原上飞奔,这着实让很多志愿者震惊。一路上,无垠的沙漠、细细的河流、浅浅的湖泊、整齐的农田,还有那被禁止放牧的辽阔的草地,都让大家觉得任何辛苦都是值得的。

“望梅止渴”的《西瓜就是力量》

7月上旬的内蒙古异常的炎热,尤其是中午,志愿者们只能休息等到太阳稍微西斜再徒步前进。而夜晚的温度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过大使得很多志愿者凌晨被冻醒,一路上至少有四、五位志愿者感冒。单调或者不卫生的食物也让部分志愿者的肚子难过了几天。其中一位志愿者在徒步第一天的路上便开始感冒,坚持了两天后依然不见得好转,甚至有所加重,不得不选择退出活动、返回医治。沉重的登山包压在疲惫的背上,亦增加着徒步的难度。同时,遇到大风天气,沙土飞扬,辽阔的大地被渲染成灰黄的世界,睁眼与呼吸困难,亦让徒步阻力重重。

但是,一路的欢乐和感动让大家坚持了下来。

很多时候,大家走得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志愿者们就自己制造“望梅止渴”的场景,将一首首红歌与可口的西瓜联系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成了《西瓜就是力量》,“西瓜就是力量,西瓜就是力量。这力量是汁,这力量是瓤。比汁还甜比瓤还香……”大家唱着唱着,就觉得不那么渴了。

78,志愿者们行至哑子壕。而当天正好是绿协前负责人郭瑛的生日。整个团队为了给她庆祝生日燃起篝火。不会跳舞的郭瑛在其他人的起哄之下即兴跳了一段阿拉伯舞。2008级社工学院李文彬说:“郭瑛,虽然我不会唱歌,但我还是想送你首歌。”于是打开仅剩一点电量的手机,为郭瑛放了一首完整的英文歌,令郭瑛尤为感动。

难忘的赵大叔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7日晚上在展旦召嘎查遇到的赵大叔。

“那天下午,我们刚到一个村庄,正当我们在为今天晚上的住宿发愁时,一位大叔上前来问我们具体情况。得知我们的情况后,他提出可以让我们把帐篷扎在他的院子里。”陈召说,那位大叔姓赵,山西人,中铁六局的职工,住在一所废弃的学校院子里。“赵大叔为我们烧水,还免费为我们提供洗发露。和我们一起在篝火旁聊天。有同学感冒,赵大叔还把其中的一间房子腾出来,让她住。8日上午还为感冒的学生做了一碗面,之后还为我们去询问路线……”陈召犹带感激地说。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展旦召嘎查,令志愿者意想不到的是,11日,当大家刚刚返回达拉特旗白塔公园时,赵大叔竟然冒雨前来看望他们了。12日下午,家住包头的赵大叔顺路又来包头火车站送别志愿者们。“很多志愿者感动得都哭了。”陈召亦沉醉在这份难忘的情谊中

对于环保的思考在延续

这次活动,实践团成员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内蒙环境。在实践心得中,志愿者蒋若静写道:“现在的内蒙古草原再也不是诗歌中描述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小草稀疏地贴着地生长,土地沙漠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水源也十分缺乏。在当地,沙漠已经一步步吞噬了原本翠绿的草原,人类活动正在不断地侵蚀草原,比如公路、房屋的修建会占用大量的草地,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其破坏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完全摧毁了我们原本心目中对草原、大漠景象的美好憧憬。”

“沿途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一边是沙漠,一边是铁路,驾着桥,而桥下就是一片荒野与沙漠连着。一位当地的牧羊人说,刚修的时候,铁路是在沙漠外围的,但现在铁路已经在沙漠里面了,沙漠一步步侵蚀着这些荒地。”绿协会长鲁朝俊写道。

好在当地政府已经着手进行沙漠治理和环境保护,随处可见禁止放牧的标志(然而有些牧民仍旧在晚上偷偷地出去放牧)。实践团在徒步期间也了解到,中日、中韩绿化合作项目已经开启,每年都有很多日、韩的友人到库布齐沙漠附近植树造林。

整整5天的徒步考察,志愿者们采访调查了数十位当地的居民,拍了数百张关于库布齐沙漠的照片,更亲身体验了沙漠环境的独特和艰辛。每人都写了实践心得,社团负责人也整理出了这次时间考察的成果。既有对旅途的怀念,亦有对践行低碳环保的决心。

“每每想到内蒙清澈的天空和广袤的草原,我就对现在环境的污染而感到伤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我们的生活质量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志愿者黄星顺在实践心得中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