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 > 90后女孩支教加纳

90后女孩支教加纳

发布时间:2011-10-11  作者:白静  来源:新闻中心   【字号:    

采写/记者 白静

李熠祺,我校中文系2009级学生。乐观、简单,这是一个典型的90后女孩。但一个多月的非洲加纳支教的经历,又让她如此与众不同。

2011年年初,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学生组织埃塞克(AIESEC)在中国招募赴非洲加纳支教的志愿者。李熠祺决定前往。她想要过与以前不一样的生活,跳出狭窄的现状去感受无边的世界。

201178,在经过了半年的精心准备和层层选拔后,李熠祺如愿以偿。抱定青春应有所为的她,舍弃了在象牙塔里享受平静时光的生活,拖着三个装满生活用品的行李箱登上了班机。等待她的是11808公里之外那片陌生的土地。

幻想和憧憬被现实的一幕幕景象无情地摧毁”

加纳,既是盛产黄金的国家,也是可可之乡。据说全世界每6块巧克力中,就有一块原料来自加纳。也许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浓郁香醇、令人沉醉的咖啡,以及随处可见的制作巧克力的小作坊。但实际上,加纳并不是童话世界般美丽浪漫,而是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落后、文明程度欠发达的国家。

飞机降落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的机场,加纳的接待人员把他们这些志愿者接上车,送到了一处临海的旅店。阿克拉犹如灰姑娘,拥有美丽的容貌,却又生活在饱受煎熬的家庭中。李熠祺不曾想到阿克拉给她的第一份礼物竟然是一片美丽绝伦的野海滩她也从来没有料到第一次看到的海竟然会是浩瀚的大西洋。夕阳下,她和同行的伙伴们拉着手,踏着干燥而温暖的细沙,欢呼着,奔向大海。

当喧嚣归于沉寂,坐在沙滩上,李熠祺静静地聆听潮起潮落的声音。她分明听到远在中国的父母和朋友的召唤。“我害怕一个人的远行,因为会一边远行一边思念。”

初见大海的兴奋和幸福感很快就被加纳的社会生活现实击碎了。

第二天清晨,志愿者们在加纳接待人员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城区。阿克拉城区,就像是中国的城乡结合部。泥土路上人车混行,路上行驶的公交车trotro,一排四个座位,一共五排,座椅破烂不堪,窗户都是破的,车门关不上。李熠祺回忆起在阿克拉坐trotro的经历,车尾的门竟然自己打开了,顿时让她觉得背后凉飕飕的。家畜到处乱跑乱飞,马路两边的水沟里流淌着乌黑发臭的脏水。居民水泥房子顶端同中国西部缺水区一样,每家都有一个很大的蓄水槽。加纳当地人介绍说雨季来临时,雨水顺着倾斜的房檐流进水槽,这些雨水是人们日常最干净的用水。

一路上,一个个幻想和一个个憧憬被眼前现实的一幕幕景象无情地摧毁,摧毁得所剩无几。”她认为这让她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也增强了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落后的北部村庄支教

也许考虑到李熠祺是女孩子,加纳方把她安排在阿克拉市区里支教。李熠祺对阿克拉的生活环境渐渐适应了,日常的支教工作也按部就班进行着,但她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有一天,来了两个去过加纳北部小村庄支教的中国学生。他们给李熠祺介绍那边的情况:极度缺水,卫生条件很差,疟疾、霍乱横行,六百个孩子只有两个老师。听完后,她认为那才是真正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她决定和伙伴们动身前往北部更贫穷、落后的村庄。临行前,李熠祺与伙伴们一起吃了顿“大餐”——鸡腿加白米饭。

“真要踏上去北部的路途时,还是有些忐忑,不知道未来是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我。”她也犹豫,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支持她来非洲加纳支教,如有不测,人到中年的父母下半辈子怎么过。可她一遍遍问自己为什么而来,问自己是否一定要去。经过几番挣扎与考量,她觉得不能放弃这次机会,因为她对自己的承诺是“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酱汁拌白米饭的生活

晚上出发,先乘了14个小时的大巴,在一个叫做Tamale的小镇停留了6个小时,再换乘5个小时的小巴士,深夜到达目的地——加纳北部的Larabanga村。村长一面安排一群人帮他们搬行李,一面命人端上简单而丰盛的食物。

“同屋住的有两个同来的男生,有些不方便,但也只能把这个当作这儿艰苦环境的一部分了。”李熠祺回忆道,“那次吃饭真叫快,饿了一天,也顾不上什么斯文,吃了个底朝天。”临走前,村长一再叮嘱晚上睡觉一定要锁门,不是为了防贼,而是防止羊羔溜进来。

李熠祺和加纳的孩子们在一起

安顿下来后,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每天的主食是红色的酱汁拌白米饭,偶尔有一个鸡蛋,饭桌上很难见到蔬菜,吃不饱则用国内带的方便面充饥。李熠祺所教的这些孩子,时常会举着从自家带来的面条让她品尝以示感谢。

她住所旁的厕所脏得难以想象,恶臭扑鼻,苍蝇成群。洗澡也极其不方便,雨水充裕的时候用雨水洗澡,雨水用完了就只能用几近干涸的河水。

除了生活上的艰苦,李熠祺还要面对精神上的寂寞。所有带过去的纸质书籍都已经被她看过多遍,突然想起电脑里面还有中文系必读书目的电子版时,她开心了好几天。空闲的时候,她想起国内的人和事,想起很多应该要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想到很多许久没有联系的人……她静静观察着这个异域社会的点滴,思考着人生,开始更加珍视日复一日重复而平凡的生活。

“我想他们会想起我教他们的歌”

李熠祺给当地孩子上的第一节课是认识世界地图,她告诉孩子们地球是一个椭圆形球体,告诉他们大洲大洋的名字,给孩子们描述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海。“那里的孩子比阿克拉的小孩更需要爱,有些人都不清楚加纳位于非洲。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多数人都不知道中国。我们这些异国人向他们招手,说话时,他们会露出质朴的微笑,热情地招呼我们。令人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欢悦,他们激起我的怜悯和爱。”李熠祺说,“我希望,有一天他们中有人能够走出去,用他们的眼睛而不是我的转述来接触这个世界。”

李熠祺在讲课

因为加纳最缺少的是水,最珍贵的也是水。她便给孩子们讲解雨水形成的过程,讲解人工降雨,教他们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告诉他们科学可以改变生活,所以要学习。

她还教给孩子们世界上最悠久的语言——汉语。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加纳、中国、朋友、你好……这些最美妙的词,用来感恩世界和身边的人。下课时,孩子们会争着为她擦黑板,会抢着帮她提包,会奶声奶气说“我爱你”……孩子们的天真让她很感动。

非洲人的血液里天生涌动着强烈的乐感,李熠祺教给孩子们简谱,告诉他们用数字可以变幻出美妙的音乐。她与孩子们经常用音乐对话。“‘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唱出了那边最美的星空,我想他们在夜晚偶尔抬头,当被宇宙无穷的美感震撼时,会想起我教他们的歌。”

最后一天的课上,李熠祺带着这些孩子们复习世界地图、简谱、所学的中文,她发现孩子们的记忆力出奇的好,他们很聪明。“人有时因为简单而聪明。”

“一个人能够给予和改变的东西十分有限,但绝不能放弃希望和努力

Larabanga村的第三周,支教即将结束前,李熠祺不幸染上了疟疾。她开始发烧,持续高烧四十摄氏度十二个小时,头疼、发热、无力、失眠困扰着这个瘦弱的90后女孩。村里妇女轮流给她喂咖啡泡饼。病痛的折磨加上简陋的卫生条件,李熠祺与同伴不得已离开了这个让她不舍的村落。

2011813,她带着留恋和满满的回忆回到祖国。同学、朋友都羡慕她领略过神秘的异国风光,用双脚丈量过非洲的土地,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可他们不知道李熠祺一路走来的艰辛:在埃塞俄比亚机场因错过去阿克拉班机的恐惧无助;得疟疾高烧不退,想到死亡的悲伤;举着被蚊子咬得肿成馒头的手,为孩子们写板书的困难;夜深人静时,时常袭上心头的思乡之苦。他们也无法体会熠祺看到孩子们学会知识的欣喜;村中人喊她“中非小使者”的亲切。他们也无法感受在异国当地人一句“HelloChinese”的问候给予中国人的尊重和由衷的自豪。

朝着那个黄金海岸以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度——加纳方向眺望,李熠祺平静地谈着感受:“世界没有想象的美好,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存的状态天差地迥。一个人能够给予和改变的东西十分有限,但绝不能放弃希望和努力。”(图片由李熠祺提供